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青春活力唤醒宝藏乡村

  讲述人:湖州市水漾窑里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彬彬

  得知自己获得第十三届“浙江青年五四奖章”的那一刻,浮现脑海的,是2年前五四青年节的情景。那天,我拖着行李箱踏入南浔区善琏镇的窑里村,开启了在湖州的创业之旅。

  我出生在福建乡村,成长于书本与稻田之间。在北京大学求学时,最让我牵挂的,还是那片蕴藏希望的乡土。

  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这些曾存在于学术论文中的词汇,在一次来湖州的调研中具体而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那一站,便是窑里——一座位于太湖南岸的江南古村,田园作底,文化沉潜,一如故乡。

  初到村里,面对“北大来的姑娘”,村民更多是观望。我没有解释太多,而是选择用行动回应:一人一车,丈量房屋、勘察空间、绘图纸、写方案。

  很快,我与村里联合成立水漾窑里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探索“村企共建、合作共赢”新型模式,将青年创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儿童友好乡村”示范项目。项目围绕“儿童友好、艺术窑里”主题,设立以窑文化馆、雕塑艺术馆、云集艺术空间、麦琪萝丝等为代表的20余家特色文创业态,形成集亲子体验、艺术展陈、创客孵化于一体的复合式村落场景。

  通过数字化平台“向村行”助力整村运营,形成“学术+公益+商业”长效闭环,探索产学研融合路径,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每年服务人次超4万,文旅带动农业产值超200万元,为湖州文旅融合注入青春活力。

  窑里村逐渐成为青年价值的“再生场”。截至目前,已有20余名核心运营人员常驻村内,800余名乡创人成为“窑里云村民”。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始终相信,文化在乡村的力量不在于装点门面,而在于激活“根脉”。借助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力量,“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基地”“国际青年艺创空间”相继落地窑里村,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学子驻村调研、创作。每年组织艺术乡建、驻地计划、非遗工坊等活动近百场,让一个个沉睡的文化符号鲜活起来。村庄不再仅是生活背景,更成为青年表达、社会议题落地的前沿阵地。村歌《水漾窑里》、“窑里里”IP文创产品更是让“窑里”逐渐从地理坐标成为精神地标。

  与此同时,我和我的“90后”团队发起“向日葵计划”,鼓励村民从“看客”变成“主角”,如今已有5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或创业,带动了多元化增收。那些曾经充满疑问的声音如今已变成热情主动的询问:“你看看我这间屋子,能不能也搞个小项目?”其中,邱奶奶经营多年的老面馆被“创新盘活”,年增收2至3万元,一碗面条让乡村多了一份熟悉又温暖的“烟火气”。

  在我看来,乡村从不缺资源,缺的是发现美和组织美的方式。而青年的到来,正是唤醒这片土地的契机。

  我做的事情很简单:在窑里,播种理想,让青年扎根;在田野,用脚丈量,让文化生长;向村行,让我们在湖州唤醒更多宝藏乡村。

  (记者  邢诗瑶  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俄罗斯各界热切期待习近平主席对俄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湖州启动“播种计划”打造产业创新生态标杆~~~
~~~
~~~1至3月我市科创强基项目完成投资额居全省前列
~~~一季度综合营收跻身全省前五强
~~~
~~~
~~~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引领睦邻友好合作 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3年计划引育创新型小微企业超3000家
旅游图景五彩缤纷
勤“炼”智慧金刚钻
西塞山旅游度假区“点景成金”
消费市场活力满满
架起“聪明线”
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安全生产总体平稳
用青春活力唤醒宝藏乡村
今日导读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