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开工建设、6月设备进场、8月交付使用……在吴兴区东林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零跑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项目加速奔跑。
零跑“领跑”的背后,是湖州产业基金的全力托举。依托5.0专项基金,湖州产业集团下属湖州创投推进“一企一策”,设立零跑汽车专项基金,为落地湖州保驾护航。
如今,以产业基金助推产业发展成为风向。
作为引风者,产业基金已构建形成立体式六类基金集群,全面塑造涵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体系。截至今年3月底,发起设立并参与管理的各类产业基金达46支,总规模达到770.21亿元,完成投资总额157.46亿元,完成投资项目250个,撬动社会资本650亿元以上。
那么,在产业链形成和发展中,产业基金发挥了什么作用?哪些项目深受青睐?未来的投资风将吹向哪?
文/记者 李华 本版图片由市产业集团提供
上市公司“反哺”争当LP
3月中旬,湖州产投长兴生命健康产业园迎来了首批签约企业。其中,新型透皮贴膏项目由北京茗泽中和药物研究有限公司投资,隐形眼镜生产基地项目由韩国Neo Vision公司与华熙生物共同投资。而这2个项目,都获得了汇熙产投基金投资4000万元。
其中,汇熙产投基金既陌生又熟悉。
追根溯源,汇熙产投基金成立于2023年底。汇誉投资为基金管理人,合伙人中出现了湖州市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说,华熙生物成了该基金的LP(有限合作人)。
“缘分妙不可言。”华熙生物副总经理栾依峥说。翻看华熙生物的融资历史,汇誉投资早早地就位列其中。2019年,湖州创投作为汇誉投资旗下管理基金的LP,投资华熙生物。自此,三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如今,汇熙产投基金的成立,标志着华熙生物从被投资者转身为基金LP,携手汇誉投资、湖州创投,在湖州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引入生物医药、医美等相关产业项目,成为了创投圈千里马反哺伯乐的典型案例。
“反哺”的背后,实质是双向奔赴下的互利共赢。
对上市公司来说,在产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搭建自身产业壁垒,并不断扩展版图,发育第二曲线是重中之重。其中,做地方产业基金的LP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我们对投资领域比较陌生,选择优质的合作伙伴尤为关键。”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负责人介绍,通过多轮调研,发现从前期提供融资支持的“伯乐”中挑选GP(普通合伙人),更为可靠。他坦言,跨界合作地方产业基金,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另一方面也能围绕自身产业链进行强链、补链。
这一幕,也为GP们募资打开新思路。“上市公司既有产业资源,又有资金实力。”湖州创投副总经理吴清说,相比财务机构,上市公司深耕产业领域,对相同领域的投资项目更有甄别力,从而提升投资效率。另一方面,这些基金中身为LP的上市公司大多是行业龙头,能够利用自身在产业链上的优势为被投资企业赋能。
在湖州,上市公司携手产业基金,正密集上演。
在产业链基金领域,湖州创投已与天能集团、同源康医药等上市公司设立5支基金,总规模约70亿元;完成美东汇成、睿健医疗、瑞吉明、麦克林、圣桐特医等投资项目5个,投资总额1.5亿元。
用基金助“造”产业链
短短8年,我市产业基金规模已达770.21亿元,湖州创投发起设立并参与管理的各类产业基金达46支。
从基金规模的扩张速度来看,呈现上升趋势。与去年同期相比,新增与国方资本、天能集团、安芯投资、国科嘉和等10家投资机构合作,“上新”产业基金超100亿元。
随着规模扩张,产业基金目前已建立起“财政基金为基础、自管基金为重点、区域基金为补充、共管基金为特色、专项基金为突破、产业链基金为优势”的立体式六类基金集群,全面塑造了涵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体系。
自此,基金矩阵形成。
通俗地说,六类基金扮演不同角色,各司其职:
1.0财政基金,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直接或间接设有G60科创走廊基金等16支;2.0区域基金,紧扣区县产业发展方向,定向投资政府拟引进项目;3.0自管基金,重点投向科创类项目,已设立人才基金、凤凰基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产业基金;4.0共管基金,采用“双GP”模式,合作头部投资机构导入基金资源;5.0专项基金,实行一企一策,大幅提高招商项目落地效率;6.0产业链基金,引入上市公司或产业链龙头企业作为重要LP或合作管理人参与组建产业链基金。
那么,基金矩阵为湖州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
走进南太湖芯片基地,总投资14亿元的汉天下射频芯片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建成后将形成2.64亿套移动终端及车规级射频模块的年产能,预计年产值15亿元。该项目也是省“4+1”专项基金之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产业基金的投资项目。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产业基金为例,已完成了莱宝高科、零跑汽车、smart、汉天下、汉图科技、驰拓科技等8个项目合计33.5亿元的投资。
截至2024年底,聚焦半导体及光电产业链,全市累计签约固投3亿元以上项目110余个,签约总固投近千亿元。“芯”版图布局初显:南太湖新区的半导体产业园主攻射频、材料和封测领域,南浔区菱湖镇的长三角泛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园主攻半导体材料,吴兴区的织东泛半导体小镇主攻封装测试。
3年不到,基金矩阵助阵,湖州实现了半导体及光电产业链从0到1的蜕变。
不仅如此,产业基金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细分赛道,积极构建“引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的发展格局。
新赛道布局“先下手为强”
走路、踏步、摆手、曲腕……走进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及工程化创新服务平台,一个身高一米八几、颇具赛博朋克风的人形机器人吸引眼球。其全身上下,安装了10多根新剑传动核心技术行星滚柱丝杠。
杭州新剑机电传动股份有限公司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核心供应商。今年初,该公司启动新一轮融资,用于产能扩大、研发投入及高端人才补充等,湖州创投趁势入局。
这是湖州创投布局新赛道的又一举措。
当下,“人工智能”无疑是个热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方面,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其实,布局“人工智能”,湖州早已先行一步。“2020年,我们就与深创投合作,投资了‘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吴清介绍,同时,携手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鼎晖投资成立基金,寻找有潜力的项目。
今年3月,全省首个具身智能产业专业化园区——长三角(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园落户西塞科学谷。当天,首批8个项目签约入驻,包括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联合实验室、智能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等,布局智能机器人、智能飞行、人机交互、软件集成等核心赛道。
产业基金再次发力,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硬科技”从实验室奔向生产线。
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湖州创投将进一步深化“全周期产业基金投资体系”品牌建设,不断完善构建覆盖企业种子期至成熟期的“政府产业基金工具箱”,形成“基金投资—项目孵化—产业集聚—生态构建”的闭环价值链,以基金投资赋能湖州市半导体及光电、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仿生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奋力打造长三角新势力国企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