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虹 许旭
本报讯 在长兴县吕山乡南杨村的鱼塘边,“90后”朱鹏灿近日轻点手机,智慧养鱼系统随即启动投饵机。“这套数智化系统让鱼苗年产量达1亿尾,产值超2000万元,还带动周边30余户养殖户增收。”朱鹏灿介绍。这位曾经的农业“门外汉”,凭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逆袭成了“养鱼大王”。
这是长兴“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长兴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农业向智能化转型。朱鹏灿的融晟渔业基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较传统模式增效30%以上。类似案例遍布全县:和平镇吴传意引入智能温控系统,跨界养殖黑斑蛙;夹浦镇滨湖村“新农人”直播带货助农,年销农产品超千万元。去年以来,全县新增数字农业示范基地12个,农创客群体中“90后”占比达65%。
长兴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朱建康表示,将深化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融合”,计划每年培育农创客500人。今年,全县力争新增青年共富项目5个、乡村咖啡馆21家、露营基地17处,71个乡村文旅新空间串珠成链。
为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长兴创新“引育留”全链条机制,成立“新农人”培育专班,推出“青村合伙人”品牌,研究制定青年入乡发展政策,全域推进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同时,与浙江大学农业科技园共建农创客实践基地,10余名教授与7个产业小组结对,形成“师带徒”跟踪培养模式。同步实施“揭榜挂帅”“擂台比拼”等激励机制,建成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工作室6个、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2个,累计培育“新农人”5000余人、9人入选“南太湖特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