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构建“陪伴式未成年人司法”工作机制

“三全陪伴”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记者  王艳琦 

  本报讯  “法官阿姨,同学给我起侮辱性外号怎么办?”“爸妈吵架说要丢下我,我该找谁帮忙?”近日,吴兴区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团队法官沈佳慧,正在办公室为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常溪校区“春风心语”法官信箱内的学生来信逐一手写回信。

  据悉,该信箱设置在校园内相对隐蔽的位置,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任何法律问题,都可以通过这里得到法官的及时解答和帮助。同时,法官通过收集信息,也能及时了解校园教育、家庭教育的共性及个性司法需求,进一步促推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小小的校园信箱,在解决学生心理疏导、校园欺凌干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陪伴式未成年人司法”机制向校园延伸的“神经末梢”。

  近年来,湖州法院主动将少年审判工作延伸拓展到判前判后、庭内庭外,在南浔法院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陪伴式未成年人司法”工作机制,在陪伴主体上坚持“全社会陪伴”,在陪伴时点上打造“全周期陪伴”,在陪伴方式上强化“全要素陪伴”。该机制突破传统少年审判模式,通过“六位一体”协同机制,整合政府、司法、学校等多元主体力量,形成贯穿预防、审判、矫治的全周期保护网络。

  “传统司法模式容易陷入‘就案办案’的困境,我们通过‘三全陪伴’实现治理模式转型。”湖州中院少年审判法官介绍,该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司法+社会”联动体系。在长兴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抚养权纠纷中,法官发现涉案未成年人因父母监护失职出现心理问题,随即启动“首审责任制”,依托未成年人信息台账,联动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最终通过家庭教育令和《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函》双重司法文书,促使父母重新履行监护职责。

  转变源于对现实痛点的精准回应。针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再社会化困难等问题,湖州法院构建起“审判后延伸”支持体系,通过制定个性化回访方案,对未成年人进行后续帮扶跟进。邀请专业人员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帮扶;依托爱心企业、社会团体等机构建立未成年人帮扶教育基地,帮助涉案未成年人从事义工或者接受劳动技能培训,顺利回归社会。在这样的支持体系下成效显著,以南浔为例,2016年以来,南浔区未成年人犯罪持续保持全省最低位,重新犯罪率持续为零。

  “改革成效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反映在司法理念的革新。”湖州中院表示,下一步将以制度标准化、技术智能化、资源协同化为核心抓手,持续深化“陪伴式未成年人司法”机制,形成可复制的湖州经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三全陪伴”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青春作燃料 奋斗在乡村
适老化建设有了“新标准”
夏季食检
第二届长三角地区网球 团体邀请赛在湖举办
打击经济犯罪 护航企业发展
触摸“文明的密码”
张宝瑞“悬疑文学” 分享会在安吉举行
第39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 创新大赛在湖圆满闭幕
压实河长责任 凝聚治水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