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涵 通讯员 宋豪亮
湖州学院人文学院文学系党支部日前与南浔区菱湖镇竹墩村党支部签署党建联建协议,以“文化特派员+”为牵引,打造“党建+文化振兴”特色品牌。
市文化特派员谈铮渭正是协议推动者。“高校党建要将组织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产力,高校师生要深度参与乡村规划、文化IP开发,推动古村从‘静态保护’转向‘活化利用’”。她说。
竹墩村是近代书法大家沈尹默的故里,谈铮渭带领团队提出“学术+数字+文旅”三维开发路径:联合人文学院学者挖掘沈尹默书法艺术与教育思想,将书法元素融入竹编、丝绸等非遗工艺;推出《给沈尹默的一封信》微短剧,以影视流量带动文旅消费。“因为文化特派员的创新思路,村域访客量同比激增120%,我们还计划通过建设数字纪念馆、开发文创产品、打造研学基地等方式,更好地把沈尹默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竹墩村党总支书记李小艳说。
去年9月,谈铮渭还发起“乡创乡建计划”,联动高校、企业、政府三方资源,在竹墩村打造“晶浔映像”微短剧创作基地,将南浔古镇、桑基鱼塘等场景转化为影视IP,此举吸引了多个剧组前来取景。今年“五一”期间,千余名游客沿着“江南文化寻根路线”来到这里,带动菱湖及周边地区民宿入住率提升50%以上。
“乡村振兴不是‘造盆景’,而是‘育森林’。”谈铮渭指着竹墩村文化广场上正在排练的村民剧团解释:“当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主创者,当书法拓片从展柜走进直播间,文化才能真正生根。”如今,这场始于竹墩古村的实验,正通过党建联建辐射周边镇村,为文化驱动乡村振兴写下可复制的“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