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志炜
“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把群众的心愿单变成我们的服务清单。”近日,谈及导师俞佳萍,作为徒弟的徐青霞对她当初的教诲仍记忆犹新。
此前,南太湖新区仁皇山街道旄儿港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俞佳萍与该社区干部徐青霞结成帮带对子,成为我市“导师帮带制”的新一代践行者。在导师手把手帮带下,徐青霞迅速成长。如今,这对师徒已然成为社区治理的“黄金搭档”。
大树参天,其根必壮。2005年,我市全面推广“导师帮带制”,并不断拓展和丰富实践内涵。20年精耕细作,带出了一批干部、带动了一片村庄、带强了基层组织,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山乡探索 以老带新
“小陈,做好基层工作,腿要勤、心要诚,要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有着多年基层治理经验的安吉县上墅乡上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蔡松鹤,这样向他的帮带对象、初到基层工作不久的陈佳宜讲解自己的“群众经”。
音乐乡村是上墅村的特色IP。为引入更多新业态,今年以来,陈佳宜积极投身盘活村内闲置资源工作。每天一大早她就挨家挨户做工作,却总吃闭门羹。“明明是为大家着想,村民为啥不买账?”陈佳宜想不明白。
导师蔡松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带着徒弟走访村民,小陈一进门就打算直奔主题,导师却朝他摆摆手,先和村民拉家常,再聊村级发展,最后才开始动员。多次上门后,终于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成功盘活闲置资源,落地了全新的“音乐+”项目。“上门做工作,要肯吃苦,更要会说话。”导师的言传身教给了陈佳宜很大启发……
2004年,面对年轻干部占比逾40%、且多数未经过基层历练的现状,上墅乡党委决定,挑选多年担任乡领导职务并退居二线的“老乡镇”,帮带乡机关年轻干部,为其补齐群众工作短板。在一名名“老乡镇”“老村干”的悉心帮带下,一批批昔日的“小雏鹰”迅速成长成熟。次年,我市总结提炼上墅乡“导师帮带制”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
阡陌之间薪火相传,渐成燎原之势。20年来,全市累计开展帮带结对2.1万个,帮带基层年轻干部3.4万余名。该项制度也从湖州一地推广到全国。
创新方式 立体帮带
历经多年探索,我市紧扣乡村年轻干部职责任务,逐渐形成了布置作业、现场教学、放手实践、情景模拟、解剖麻雀、复盘提高的“帮带六法”。
方法正确,事半功倍。“90后”年轻干部孙笠对此感受深刻。2023年初,孙笠来到南太湖新区龙溪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初来乍到,面对繁杂的政策文件和企业的连环提问,孙笠常感手足无措。
导师杨志杰注重现场教学,把课堂设在工作现场,经常带孙笠走访企业。孙笠的笔记本迅速被填满,从企业的具体坐标,到亟待解决的需求,每一行字都承载着收获与成长。在导师的指导下,孙笠很快将晦涩的条文转化为通俗的问答手册。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如今遇到企业反映问题,孙笠已能轻松化解。此前,辖区的浙江赛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电力签约流程上遇到困难,他凭借积累的经验,迅速与电力部门沟通协调,不到2小时便帮助企业解决了难题。
我市实践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如结合青年入乡工作,建立以农村工作指导员、乡创带头人等群体为主的“乡村青年帮带导师团”,对处于创新创业初期的入乡青年开展结对帮扶、跟踪辅导,提供资源对接、项目孵化、创业指导等服务,已累计结成帮带对子210余个。
多年来,我市不断探寻契合干部成长规律的帮带方式,与时俱进推动“导师帮带制”创新迭代,加快了基层年轻干部成长步伐,助推他们起而行之、挑起重担。
奖惩兼济 争相成才
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优化帮带长效管理机制,走出了一条务实管用、特色鲜明的基层年轻干部接续培养新路子。
既考教得怎么样,也考学得怎么样。我市创新推行导师“五个一”帮带职责清单、帮带对象“五个一”任务清单,进一步压实职责任务。同时,从严加强督促指导,推动各地久久为功抓好“导师帮带制”工作的贯彻落实。
在吴兴区,每年都会举办村书记“雄鹰擂台赛”,由作为帮带对象的村后备干部上台路演帮带项目工作推进情况。
着眼推动帮带双方热起来、紧起来、跑起来,我市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创设“师说讲堂”、年轻干部思享汇等载体,通过导师比帮带方法、徒弟赛干事成绩,浓厚比学赶超、携手共进的工作氛围。
既要约束,也要激励。从有计划安排导师参加学习培训,到探索“帮带积分”强化激励引导,再到大力选树“金牌导师”,近年来,我市还不断完善导师激励机制,有力激发了他们开展帮带的积极性,呈现出导师比学赶超、师徒互促共进的生动局面。
“优秀导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全面深化新时代‘导师帮带制’,优中选优择良师、精准帮带传正道,形成师徒帮带、争相成才的良好局面。”市委组织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