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徐斌姬 邢诗瑶 本版图片由市妇联提供
作家杨绛先生有言:“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以家为起点。每个人行走世间,也自有其独特的风格,这是家风、家教使然。”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州,这句箴言化作千年文脉的生动注脚,无数家庭以优良家风,激荡起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
数据印证着传承力量:市妇联近年来开展各类家风建设活动1000余场,32万余户家庭主动“亮家风”,建成区县级家风文明示范带5条,打造“好家风好家训”示范点204个。全市以家庭为舟,在精神长河中扬起风帆,而那些浸润在柴米油盐里的家风故事,正等待我们叩开一扇扇家门去探寻。
言传身教 家族基因的精神扎根
在我市的千家万户中,家风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在晚辈心中扎下精神之根。吴兴实验小学老师王颖家的“三个24岁”,便是家风传承的生动缩影。
王颖的父亲24岁时,是响应国家号召的插队知青。在山村的5年里,他春种时边拍蚂蝗边插秧,小暑时节在毒日头下忙双抢,翻山越岭拉毛竹,通宵达旦挖河泥。艰苦的生活磨砺出他沉稳、坚毅的性格,也让“奋斗”二字深深烙印在王颖心中。
舅舅24岁时是狱警。1987年,在采石作业中,他被爆破后的山石压住了双腿而牺牲。当时,他奋力挥手说“别管我,快跑”的场景,通过媒体报道和家人讲述,成为家族世代相传的精神丰碑。
轮到王颖24岁时,从湖州师范学院毕业的她,牢记父亲“教书育人是摸着良心前行的路”的教导,在三尺讲台耕耘18年,从多次获语文教学比武市级一等奖到成立名班主任工作室,她将父亲的勤恳与舅舅的奉献融入教育事业。如今,她又将这些家风故事讲给女儿听,让“岁月不居,时不我待”的传承信念得以延续。
在南浔区善琏镇,湖州真鹿湖笔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玉粼家的四代制笔传承,同样书写着家风的力量。曾祖父用樟木箱保存“三义四德”匾额,爷爷教她辨毫时说“心正则笔直”,父亲在工坊里染白衬衫的背影,母亲握着她的手雕出第一朵笔锋莲纹的午后,都成为她生命中深刻的记忆。
9岁那年,姚玉粼踮脚看父亲制作笔芯,父亲转身告诉她:“七分紫毫三分羊须的配比,就像做人要刚柔并济。”这句教导伴随她坚守非遗手艺,即便在机械化生产发达的今天,她仍甘愿守护128道制笔工序。
“去年我举着亚运火炬奔跑时忽然明白,全家人守着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中国人‘敬字惜纸’的文化血脉。”姚玉粼说,每月农历十五的红色故事会,父亲用越窑青瓷壶泡着安吉白茶,从嘉兴南湖讲到井冈山油灯,“现在连我5岁的儿子都能哼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种浸润在生活细节里的传承,让文化星火悄然传递。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德清县武康街道王贞家庭将苏轼诗句奉为传家之宝。这句家训如春雨润物,让学习成为刻进生活的日常:丈夫在伏案苦读中精进专业,她先后考取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等多本证书,女儿捧回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奖章。王贞笑称:别人的传家宝是金银,她家的传家宝是会生长的书架。
安吉县昌硕街道王梓毓的祖父常以毛竹自制毛笔,笔杆刻“廉”字自警。上世纪困难时期,这位老支书宁可自家断粮,也要接济贫苦乡亲。父亲接过这支“廉笔”,在执法岗位上铁面无私。如今,身为基层执法干部的王梓毓加入党纪讲师团,总以“三代人,一支笔,一脉廉心”的故事为引,传递新时代廉洁理念。
采访中,爱国爱家、诚实守信、崇德向善等美好品质随处可见。记者发现,优秀家风无不源自祖辈的身体力行,在岁月中沉淀为子孙辈的生活信仰。
涟漪效应 社会肌理的影响扩散
当优良家风在家族扎根后,便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逐渐扩散至社会肌理。
用家风带动社会向善。南浔区圆梦志愿者协会的孟晓旭,在父亲孙根才的影响下,将“但行善事,莫问前程”的家风化作寻亲路上的执着。11年时光,寻亲善举已从个人行为发展为拥有3000多名志愿者的协会,帮助153个孩子重返亲人怀抱、举办7000多次公益活动的背后,是这份“善”的家风,从一个小家传递到千万家。
将家风贯穿工作岗位。吴兴区湖东街道的钱红家庭,以“家和万事兴”家训为指引,夫妻互敬互爱。“作为社区干部,我常常工作忙得连轴转,但丈夫主动包揽家务,孩子懂事独立,家人用实际行动支持我。”钱红说,12年来,她辗转6个小区,走访3000余户家庭,召开200多场意见征集会,为居民解决上百件难题,带领团队完成红树湾小区省级未来社区创建工作,“‘家和万事兴’不仅是小家的幸福密码,更让我懂得将温暖延伸至‘大家’”。
把家风融入产业发展。南浔区双林镇的郑依霏家庭,传承“处事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的家训,父亲17岁进入绫绢行业,2000年厂子破产时借钱买下厂房与技术资料,即便同行竞争激烈仍乐于分享经验。郑依霏接过传承接力棒后,严格把控品质,让双林绫绢两度获评“国之宝”荣誉称号,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让家风浸润社会教化。身为地方文献研究者,德清县洛舍镇的陈景超以勤俭节约为家风底色,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化作生活实践:他与妻子结婚时仅设3桌酒席,儿子婚礼约定互免礼金,孙女庆生从不铺张,这些做法成了邻里效仿的范本。2013年起,他开设“听陈爷爷讲故事”栏目,讲述勤俭故事,并推广东衡村“三礼一歌”。他还将家中1.5万册藏书开放成阅览室,10年间向湖州师院等9所学校捐赠个人著作4000余册,以赠书育人践行勤俭精神。
从孟晓旭寻亲簿上渐少的待寻名单,到钱红社区日志里密布的民生标注;从郑依霏工坊中传承的绫绢经纬,到陈景超阅览室里借阅的村民身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风涟漪并非单向漫溢,而是小家与社会的双向奔赴,那些在日常里生长的美德,经时代淬炼,终成推动社会前行的精神动能。
时代赋能 制度创新的生长沃土
在我市,家风传承不仅依靠家庭自发力量,更得益于妇联组织推动的制度创新,为家风生长提供沃土。市妇联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贯穿家庭建设全过程,以新时代家庭观引领家庭文明新风尚。
在先进家庭选树方面,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绿色家庭等评选,近5年来,已揭晓市级以上各类先进家庭600余户,全方位宣传其事迹。在推广“好家庭信用贷”基础上,创新开发“好家庭优享码”数字凭证,招募礼遇关爱家庭联盟单位22家,提供礼遇政策42项,引领更多家庭学习最美、争当先进。
协同育人方面,联合教育部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迭代开出“优教共享”共富班车,实施家庭教育导师“双优”培育3年计划,开发“家庭教育”数字化平台,全市建成市级示范社区(村)家长学校302所,年均开展活动2000余场次,家庭教育个案指导连续3年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实现区县全覆盖。
家风建设品牌打造上,因地制宜推出“最美家风+”“人德家清”“和美润长兴”等品牌,广泛开展“千村万户亮家风”“好家庭助清廉”等活动1000余场,32万余户家庭参与“亮家风”,建成区县级家风文明示范带5条,打造示范点204个,营造移风易俗、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市妇联介绍,今年计划落实家庭家教家风基层巡讲500场,培养骨干师资不少于100人,提供不少于1800人次的家庭教育个案指导服务。
这些数字背后,是“家风文化进万家”的具体实践,既有田间地头的方言宣讲,也有云端课堂的实时互动;既培养能说会讲的家风传承人,也打造精准滴灌的个案指导体系。接下来,更多形式鲜活的家风活动将如春风化雨,让优良家风真正扎根基层、融入大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