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兴三湾汉代窑址确认考古新发现

这里的窑炉竟是“南腔北调”

  记者  李则名 

  本报讯  6月29日,记者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浙江吴兴三湾汉代窑址专家论证会上获悉,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的多位专家分析认证,确认了龙窑与马蹄形窑共存于吴兴三湾汉代窑址的独特现象,为研究北方低温铅釉技术传入并与浙江地区高温釉陶技术并存、借鉴和融合的脉络,提供了关键实证。

  “窑址中的这一考古发现,对重新认识西苕溪流域乃至浙江汉代窑业格局、技术传播路线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探讨浙江青瓷起源的关键。”与会专家对此达成共识,并开展热议和研讨。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去年以来,我们对遗址进行了配合基建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为1500平方米。发掘揭露出龙窑2条、马蹄形窑4座、废弃物堆积3处,出土了上千件陶瓷器标本。综合龙窑形制与出土器型等因素,判定三湾窑址年代应为东汉早中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三湾窑址群发掘执行领队罗玲介绍,该窑群产品丰富,东汉中期器物类型最多。

  “中国窑炉的形制演变具有很漫长的历史,窑炉的形状能透露出烧制工艺、年代时间等很多信息。”参会的山东大学副教授陈章龙介绍,龙窑一般修建在山坡上,仿佛一条卧于山坡的巨龙,因而被称为龙窑,自商代至明清时期长江以南多有砌筑;马蹄形窑顶部的多个烟囱并列在一起像马蹄,主要起源于北方,在江浙一带较为少见。

  “该窑址的考古发现是浙江陶瓷考古的重大突破。”参会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晖达表示,窑址的考古发掘中,高温釉陶淋釉技术过渡到新的施釉方式,清晰揭示了向成熟青瓷过渡的关键环节。部分铭文,如“兒师”“张”等符号,为研究汉代窑业生产组织提供了直接证据。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介绍,该窑址群位于南太湖新区杨家埠街道戚家村,所处地势为天目山余脉向钱塘江北部平原的过渡地带,窑址南侧是大青山山脉,临近西苕溪,是古人烧窑的理想环境。今年3月,该窑址群获评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大发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吴兴三湾汉代窑址确认考古新发现~~~
~~~——记安吉县孝丰镇夏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鲍鑫
昨天,湖州师院毕业生莎何娜斯前往绍兴探望被救起的陶奶奶,老人深情告白——~~~
~~~
~~~系我市首部人工智能生成类非遗动漫作品
~~~
~~~三环东路与清远路交叉口交通改造工程完工
《建筑垃圾竟在“抢农时”》后续——~~~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这里的窑炉竟是“南腔北调”
在乡村唱响青春奋进之歌
“我就是你在中国的亲人!”
一场有温度的玉米抢收
《防风传说》获国际银奖
暑运启幕
“小改造”实现“大畅通”
督促整改 确保销号
遗失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