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外援”值得拥有

  记者  姚玲利

  本报讯  在浙江宜可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湖州师范学院车磊教授团队近日正在测试新一代固废热解设备。这一由高校与企业共建的研发平台,已成功将油田固废热解处置技术推广至国内20多个省份,年处理固废超100万吨,成为产学研融合的标杆。

  今年6月,由该团队牵头建设的全省工业固废热解处置技术及智能化装备重点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彰显了校地合作的创新动能。“车磊老师不仅是‘2025年度浙江省青年科技型企业家’得主,更是湖州师院‘智囊团’的核心成员。”湖州师院介绍,目前,学校有600多名博士研究生,深耕多个专业领域,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面对湖州中小型企业对高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该校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优势,组建了一支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服务团队,开展科技人才一体化实践。

  湖州师院工学院教授李兵与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已有8年。多年来,他的团队将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共同攻克了智能履带起重机关键技术。今年,他又拥有了一个特殊身份——湖州市新选聘的“科技副总”。该校工学院副教授沈强也被聘为“科技副总”。他的团队对接浙江创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有2年,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技术“研值”。“我们研发的光伏钨丝金刚线产品,在保证30千米长度的前提下,成功将线径拉拔至30微米,产品良品率提升至80%以上。”沈强介绍,纳晶高韧超细钨丝金刚线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光伏硅片的A品率,还能够节约硅料成本,提升出片数。目前该项技术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带动钨丝金刚线产业技术升级,助力国家光伏产业高效发展。

  自今年我市“科技副总”选聘工作启动以来,湖州师院便以“科技副总”为纽带,推动人才、技术、资源向产业一线集聚,已选派58位“科技副总”与企业签约,带动校企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产业学院5所,签订横向课题金额达2.3亿元,推动30余项专利技术落地转化。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科技人才一体化是湖州师院服务地方的核心抓手。学校打破传统产学研壁垒,让教授“扎根”车间、博士“对接”生产线,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无缝融合”。为确保科技人才制度长效运行,湖州市与学校共同构建了政策保障体系。该校将企业服务成效纳入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对促成重大成果转化的团队给予专项奖励;合作企业则提供研发场地、中试设备和收益分成。

  “输送高校‘智囊团’的本质是让人才‘沉下去’、产业‘活起来’。”湖州师院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拓展科技人才的服务广度与深度,打造“学科—产业—人才”闭环生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村里来了CEO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图说
“水管家”稳定输出“清畅价值”
回到家乡绘好“艺术长卷”
请来驿站歇歇脚
湖州又有5所学校 跻身科学教育“国家队”
为青少年成长点亮“灯塔”
集市追月光
物业管理“隐身” 安全隐患“显形”
诗画江南绘新景
这个“外援”值得拥有
《湖州市青年入乡发展 促进条例》立法对接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