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有市民带孩子外出散步时遇到令人心惊的一幕:一只未拴绳的大型犬突然扑向孩子和他们的小宠物狗。幼童受惊大哭,被父亲高举躲避,而犬只仍狂吠跳跃不止。更令人错愕的是,狗主人事后以“只是想让狗与小狗玩耍”的理由进行回应。
犬主人“只是玩耍”的辩解,或许出于无心,却无意间暴露出部分养犬人唯我独尊的特权心态。“放心它不会咬人”“你不招惹它没事”“它只是想和你玩”……当养犬人试图为自己不拴牵引绳的行为开脱时,类似的话术人们已听得太多。这些看似理直气壮的托词背后,隐藏着一种看似十分正确、实则倒打一耙的逻辑:若无事发生,则是犬只天性温良,不会扑咬人;但若发生意外,则将责任归咎于被攻击者,声称是他们激怒了自家“从不攻击他人”的温顺犬只。这种逻辑不仅是对他人安全与安宁权利的漠视与侵犯,更是公然将自身的社会责任推卸、转嫁给他人。或许正是在这种诡辩的支撑下,部分养犬人才放心大胆地任由犬只在公共空间自由奔走。
湖州始终以明确的法规条文规范着养犬行为。在我市,遛狗不牵绳、不清理粪便、犬吠扰民等行为均属违规,若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或干扰正常生活,将依法予以处罚。然而,文明养犬的实现,还需要每一位养犬人提高自身道德意识,从根源上认同文明养犬,才不会使养犬问题反复出现。
权利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养犬者常将爱犬视为家人,但再温顺的“家人”,一旦脱离牵引绳的束缚,那些不可控的瞬间便可能成为公共空间安全的潜在威胁。人们必须认清,权利的行使必须伴随着相应的责任。养犬人对犬只的深厚情感值得尊重,但当犬只踏入公共空间时,私人情感就必须让位于公共责任。遛狗牵绳、及时清理粪便,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关乎公共安全与文明素养。一次侥幸地放手,或许就会成为他人一生噩梦的开端。
城市,是我们共同呼吸、休戚与共的家园,而非任何个体的专属领地。选择成为宠物主人,就意味着主动承担起一份对生命、对邻里、对城市文明的责任与契约。只有当养犬人负起对生命的责任,为犬牵绳,文明才不“掉链”。
(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