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晒黑没关系,冬天就白回来了。”在媒体报道中看到这句外卖员的自白时,笔者一时陷入了深思,因为类似的言论,笔者也曾在工地劳动者口中听到过。曾经在一次工地义诊活动中,有工人告诉笔者,因为自己工作的流动性,按时就医颇有困难,只能尽量少去医院。这些轻描淡写的“豁达”话语背后,透露出的是在现实重压下无奈选择硬扛的生存状态。
报道中,纵使驿站里空调很足,当新订单提示音响起,外卖员仍会义无反顾地冲入热浪。这些片段,或许是不少户外劳动者的真实写照:纵有避暑设施与保障措施,但请假意味着收入的损失,体检意味着工时的压缩。在效率至上的现实下,仍有部分劳动者不得不因工作而作出牺牲自身健康的选择。
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意识到,那些在高温中承受健康损伤的户外劳动者,其选择多属无奈。人们常思考如何为外卖员等群体提供更多防护,以减轻高温伤害。然而,部分劳动者所处的是一种不敢停、不愿停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使得部分劳动者即使拥有保障,也常常难以真正用上保障。因此,问题的真正症结,或许不仅在于是否“有”保障,更在于如何将“有”化为真正的“用”。
那么,如何让户外劳动者无需在收入与健康间权衡?笔者浅谈两点。
首先,我们不应再将个体为工作而牺牲健康的行为视为美德进行赞美。 当劳动者说出“扛一扛无妨”这类“豁达”言语时,我们不该让这些话成为被颂扬的职场精神、职场美德,而是要觉察其背后的辛酸与不得已。过度颂扬个体的奉献,其被包裹的层层荣光反而可能遮蔽其背后的阴影。
此外,人们也已经意识到,不能让劳动者选择去接受保障,而应主动给予劳动者保障。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许多医务工作者下沉基层,将专业的医疗知识和健康理念送到劳动者身边。只有通过制度设计的不断完善与服务的主动靠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户外劳动者被迫产生让自身健康为工作让步的“豁达”。
(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