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音乐剧《不负青山》作曲、编剧窦欣源
10月1日晚,当音乐剧《不负青山》在安吉大剧院首演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我站在幕后,心跳得厉害。那一刻,我几乎要落泪。近8年的时间,从一个高中生的念想,到如今灯光亮起、观众起立鼓掌,这部以家乡安吉的故事为蓝本的音乐剧,终于在家乡的舞台上完成首演。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种圆满。
我是一名“00后”音乐创作者,从小学习音乐,掌握多种乐器。2017年,我还在上高中。那年暑假,我到余村参加社会实践,那片山、那群人、那段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回家后,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我要为家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写一部剧。
当我把想法告诉父母时,他们十分支持。2018年,我们开始收集素材。父亲是高中语文老师,母亲经营书店。父亲陪我构思剧本、翻阅资料,母亲则承担资金支持和后勤保障。寒暑假里,我们走进余村,与老书记、老矿工、村干部、创业青年一一对话,记录他们的回忆。
于我而言,这部剧的音乐,必须由我完成,这是“专业的考场”,更是情感的归处。我把安吉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剧中,让熟悉的乡音成为情感的底色。序幕部分,找不到安吉的采石号子,我便将海塘号子《短杠》的元素融入其中。甚至有的民歌没有音频,只剩下谱面记载,我便依声填词,再一点点打磨成歌。那些旋律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带着泥土的芬芳,也带着家乡的记忆。最初的剧本很简单,只讲村民与矿山的矛盾。后来,我们听了许多专家的意见,也在一次次访谈中思考。我们修改了剧本,让人物更真实,情感更有温度。
近8年的时间里,大大小小至少修改了四五十次剧本,打印出来的修改稿能摞起1米多高。
幸运的是,我们的努力最终被看见。湖州市文联、安吉县文体旅游局等单位纷纷伸出援手;浙江传媒学院的专业团队和浙江歌舞剧院的专业演员加盟创排;导演陈物华、灯光设计周正平、舞美裘冰、词作家尹相涛等艺术家陆续加入,让这部作品在艺术表达上更有厚度。一个原本由家庭自筹的“情怀项目”,逐渐成长为多方共建的文化工程。
《不负青山》以余村为原型,却不止于余村。它讲述的是无数中国乡村从“石头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蝶变,是一段关于信念、改变与重生的时代叙事。我们从小人物切入,用他们的命运去折射理念的光。村民闻春明、杨荷香、闻婷婷、苏竹青——这些名字里都藏着山水的影子,也藏着生活的韧性。
接下来,希望音乐剧能开启全国巡演,也期待能在安吉进行常态化驻演,甚至可以打造成文旅IP。我希望观众能在旋律与故事中,听见“青山”的声音,看见“人”的奋斗,感受到家乡人在保护生态中的信念与执着。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这部剧,对我而言,是青春的答卷。未来我将为家乡创作更多根植于生活的作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被听见。
(记者 王豆豆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