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古村荻港激活鱼桑“共富”基因

苕溪渔隐是归处

扫一扫看视频

  H见习记者 姚玲利/文 记者 项飞/摄

  村庄名片: 荻港村坐落于南浔区和孚镇,京杭大运河穿村而过,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村内桑基鱼塘系统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南浔区首个获评国家4A景区的村庄,曾获得中国历史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蝶变

  春日的荻港醒了。

  杏花酥雨里,坐上古村的手摇船,一幕“人家尽枕河”的水乡画卷不断在眼前流淌。岸边,游客遛早、赶集、拍照;村民蒸糕、抿茶、倚栏观水。这是舒乙笔下“最好的江南小镇”。

  上世纪90年代,这里也曾因30多家油脂污染企业变得“油头灰脸”、村落文化逐渐消失。如今沿着蜿蜒的青石板道缓缓前行,每隔三五十步路,古桥、老街、古宅掩映在层层苍翠间,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党委书记杨升辉介绍,经历了十多年的全域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提升,荻港“去脂还颜”,重现“苕溪渔隐”水乡韵味。同时该村大力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以“小切口”“微植入”的理念,保留、修缮40余处历史景点、36座古宅,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对村庄进行景区化打造……实现了蝶变的荻港古村,2015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2017年,桑基鱼塘成功跻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行列。

  等桑基鱼塘内监测塔开放,站在塔上向下俯瞰,水网密布、鱼塘连片。桑基鱼塘就像是一颗颗珍珠熠熠生辉。“我们投入1.2亿元开展桑基鱼塘保护开发,借鉴古法并融合现代科学养殖技术养殖生态青鱼。鱼儿吃桑叶、青草等饵料,生病了喝中药。”杨升辉说,再贴上“湖州桑基塘鱼”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村里的生态鱼价格可是翻了四五倍,村民腰包更鼓了。

  土生土长的荻港女儿徐敏利,一手创办了集生态旅游、水乡生活体验一体的荻港渔庄,做足鱼桑文化文章。去年还投入8000多万元引进鱼桑食品加工项目,不仅研发生产了十几种“桑陌系列”特色鱼桑小吃,还利用桑基鱼塘生态鱼研发了开背鱼等数十个产品,通过线上店铺、直播销售等方式打响荻港鱼桑特色美食品牌。如今渔庄扩展到600多亩,300多名员工都是本村人。按“村庄+景区+渔庄”三位一体新模式,荻港年接待游客63万人次,人均收入4.02万元。

  近年来,荻港村不断延伸拉长鱼桑文化旅游产业链,农旅结合、以旅带农的产村融合发展格局初现雏形。去年,村里统一回收老旧农宅集中改造,开发了“苕溪渔隐美食街区”;位于桑基鱼塘核心区内的蚬壳湾乡村改造也在加速进行,一批高端民宿不日将精彩亮相。杨升辉说,有了乡村游,“桑基鱼塘”文化的内涵被进一步释放。千年古村焕发勃勃生机。

  乡韵

  “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荻港因此得名。自南宋创建至今,历经千年,传统格局保存完好,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水乡风貌依旧,堪称江南水乡古村落中的“活化石”。在这里,传统民居、连廊街巷、石桥河埠、江南民俗和历史名人融于一体。随着对“南苕胜境”历史文物的保护与修缮,景区的“微改造 精提升”工作开展,南苕胜境焕发了新光彩。

  荻港村孕育了鱼桑文化,又因鱼桑文化而振兴。“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直到现在,荻港人还延续着桑基塘鱼养殖模式,坚持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造就风味独特的饮食文化,荻港传承特色美食、打造美食品牌,还发展美食经济。荻港陈家菜是湖州“百鱼宴”的雏形,也是美食非遗,荻港村民在传承基础上研发了200多道菜。同时打造了以“主题文化广场、主题餐馆、特色小吃”为主的美食小镇,连续举办鱼文化节,味道引出乡愁,让游客们多了一份美味的记忆。

  当地还充分挖掘文化并开办了各类研学教育课程,吸引研学团队人数超万人。村民更是将鱼桑文化历史因子植入生活中,他们组建舞龙队、秧歌队、基川书画社、渔家乐打击乐队等文艺团队,展现水乡渔民丰收盛景。

  村游

  小贴士 

  来荻港,美食街尝美食,主题公园嗨皮玩,蚬壳湾的高端民宿住一晚,杨升辉对荻港村游的憧憬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荻港好吃好玩的够多。每年的4月到7月,可到桑果地里采桑葚,研学基地做蚕茧。品尝美食,可到美食街叫上一碗荻港最著名的“三碗面”:“面乾隆”、“面狮子”、“面有财”。或是到荻港渔庄品尝美味,生汉肉饼子、烂糊鳝丝、水乡鱼圆、红烧鳜鱼、千张饭团等都是特色菜。到了年底,还有极具特色的鱼汤饭等你来。

  游荻港古村,记者为你推荐两条村游线路:

  古建筑体验游:游客接待中心—苕溪鱼隐美食街—南苕胜境—演教寺—外巷埭—一元茶馆—荻港渔庄。

  水上游:游客接待中心—苕溪鱼隐美食街—荻港渔庄门口坐摇摇船。水上游时间大概45分钟左右。

  声音

  王似锋

  湖州鱼桑文化研学院院长

  我设计了村口的鱼桑万代雕塑和村里的美食街,我把工作室安在这里,有时会教小孩子学鱼乐鼓、做蚕茧灯,看到游客慕名而来了解鱼桑文化,心里很骄傲。

  杨红梅

  荻港古村讲解员

  以前在外干个体,荻港景区村庄发展起来了,我就回来当讲解员,后来看游客不断,在老街开了手工糕点店,上海、杭州来的游客很喜欢,一年靠糕点能赚不少钱。

  潘平福

  一元茶馆经营者

  这家茶馆我接手就有50多年了。茶客大多是老人,我只收很少的茶钱。这几年国内外很多游客来过,我想我会继续坚守下去,为荻港留守一份记忆。

  章小林

  荻港渔庄糕点师

  荻港渔庄创办后我就这里做糕点师,我们挖掘荻港鱼桑文化,研发了十几种糕点,美食街上还有一店面用来直播,传播家乡美食,感觉干起来很有劲。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千年古村荻港激活鱼桑“共富”基因~~~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专版
   第04版:医卫
   第05版:码上湖州
   第06版:悦读
   第07版:96345服务
   第08版:美食
   第09版:博览
   第10版:图解
   第11版:实用信息
   第12版:公益广告
苕溪渔隐是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