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名
江南一美
店主
卢惠康
店龄
34年
H记者 金宇叶/文 项飞/摄
在湖城环城东路上,有一家叫“江南一美”的礼服旗袍定制店。
店面不小,一排四开间。走进店里,满满当当挂着各类礼服,有颜色艳丽的旗袍,也有庄重大方的西装,吸引顾客驻足。
店主卢惠康大部分时间是在里间工作室忙碌,按客户的要求定尺寸、裁剪、熨整……是他每天的工作日常。“我嘴比较笨,外面就让老婆来了。”
今年55岁的郑小英是这家店的老板娘,“顾客一走进门,我就知道她适合穿什么衣服。”拥有多年经验的郑小英,对于帮客户推荐旗袍颜色款式,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技巧。
这家店,卢惠康、郑小英夫妇已经营了34年,装满着夫妻俩的汗水与喜悦,承载着他们手艺致富的希望,已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认为有一样手艺是可以吃一辈子的”
卢惠康从小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3岁时右腿就瘸了。不过,61年来,卢惠康从没有因为自己残疾而向命运低过头。
19岁那年,高中毕业的卢惠康进了当时塘甸一家公社服装厂当学徒,跟着上海来的老师傅学裁缝。除了刻苦和努力,更得益于他对裁缝这一行的热爱。学了整整三年,卢惠康不仅出师,还从上海老师傅那里学到了一身做西服的好手艺。“我认为有一样手艺是可以吃一辈子的。”卢惠康至今仍然坚信。
之后,卢惠康在湖城红门馆前租了一间仅几平方米的小屋,开始了自己的“裁缝人生”。“当时都是自己带料子上门,我就赚点辛苦费。”卢惠康回忆,那时候加工一条裤子才收2.5元,但是卢惠康做活用心、考究。他的手艺慢慢地在湖城有了名气。
当时,城郊白雀乡的一家村办服装厂想请一位裁缝师傅去厂里“传经送宝”,专门找到了卢惠康。就是这次,卢惠康迎来了人生转折,结识了妻子郑小英。
回忆起当年的情形,郑小英满脸的甜蜜,“就发现这个人虽然腿残疾了,却一点也不自卑,人老实,工作起来认真,是个有本事的人。”卢惠康成了当时这间村办服装厂的“小师傅”。他被厂里安排吃住在郑小英的家里。时间接触久了,郑小英渐渐喜欢上了这位有本事的“小师傅”。
1988年,卢惠康和郑小英结婚了。从此,夫妻俩一起,将一家小小裁缝店,一步步打造成礼服旗袍定制网红店“江南一美”。
“他家的旗袍做得真好,服服帖帖的。卢师傅选的布料样式我也很喜欢,他真的很有眼光。”不少顾客对卢惠康的手艺赞不绝口。
卢惠康说,无论是做衣服还是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模子”。“做衣服好比做人,要踏实专心,掌握好尺寸,要得体。”每个做工细节包括衬里都让人感觉舒适,这才符合卢惠康的好衣主张。
即使到了退休年龄,卢惠康跟妻子郑小英还是坚持每天八点开店,一直忙碌到晚上八九点关门,夫妻俩还要逐一梳理当天的订单尺寸。“客人来订制的每一件衣服,都要保质负责。”
让夫妻俩欣慰的是,许多老顾客,都是持续一二十年照顾生意。郑小英跟记者说了这样一个故事:20多年前,一位母亲来店里,帮女儿定制了一套结婚用的旗袍。随后的这些年里,这对母女经常会来店里,成了小店的忠实客户。去年,她们又来店里找卢师傅定制高端旗袍礼服,一问才知道,原来外孙女都已长大,这次的礼服就是为外孙女婚礼而准备的。
“能有今天的‘江南一美’,靠的是我们夫妻稳扎稳打”
卢惠康说,“能有今天的‘江南一美’,靠的是我们夫妻稳扎稳打。”
卢惠康回忆,当年结婚不久,裁缝铺便从红门馆搬到了墙壕里,没想到客人上门不方便寻找,裁缝店的生意一下子跌落。后来,卢惠康在靠近马路边搭了一个铁皮棚,干脆把裁缝铺搬到了铁皮棚里,生意这才好了起来。
卢惠康说,那时候正是老百姓服装观念兴起的时候,大家都想做漂亮的衣服,客人络绎不绝。可铁皮棚冬天很冷,夏天热得受不了,夫妻俩辛苦攒钱,每天做到凌晨两三点。“还停留在来料加工,挣得还是加工费。那个时候大家也没什么钱,很少有人来做定制。”卢惠康说。
有一次在铺子里,郑小英听到义乌的布料市场消息,立马就赶到义乌实地查看,回来后一合计,夫妻俩决定自己进布料、做成衣在店里销售。没想到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成衣生意出乎意料地火了,很快铁皮棚就不够用了。”卢惠康说,这又是他裁缝生涯中的一个转折。1995年,卢惠康把裁缝铺搬到了北街白地街口,“惠康裁缝店”改名为“惠康时装店”。一个人做不过来,卢惠康在塘甸老家又成立了一个制衣作坊。
2003年,卢惠康正式注册了“江南一美”商标,从传统裁缝制衣,转型到礼服定制。“我的人生就是做好衣服,湖州是江南,用好衣扮美别人,就是‘江南一美’。”卢惠康笑着解释。
为了追赶上每个阶段的流行和时尚,卢惠康一直保持着学习的状态,“当年浙北、星火服装柜台的营业员都认得我,一有新样式出来了我就去看。学习嘛,是没有捷径的,只能多看、多做。”卢惠康说。
2020年上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江南一美”也面临开店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当时我店里有差不多500多件成衣压在仓库滞销,带来的经济损失起码让我的生意倒退十年。”
没想到下半年出现了转机。湖州的疫情防控做得比较好,政府也推出许多刺激商业复苏的举措,卢惠康的店迎来了一大波反弹性消费,不仅积压的500件成衣销售一空,还接到了源源不断的订单。“都是熟客带着新客来的,我都没想到。”卢惠康特别感念他的顾客。
30多年,卢惠康用双手见证了百姓穿衣和生活的变化。以前衣服紧缺、款式单一,现在各种面料应有尽有,颜色也是五彩缤纷。
定制过各类服装的卢惠康,最喜欢的还是旗袍。“让人看起来特别有气质。”他说,现在顾客中最爱定制旗袍的不仅有80后、90后的小姑娘,还有退休的老年人,“这也许就是时代的变迁吧。”
记者手记
自幼残疾,却从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让他坚强、执着、积极向上,卢惠康用一生沉淀一门手艺。平凡幸福的爱情,让他的人生更加的完整;30多年,夫妻俩的创业之路也是“道阻且长”,但他们每一步稳扎稳打,不懈奋斗,最终靠勤劳的双手,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