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记者 张璐
本报讯 “怎么会是我呢?”对于湖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潘月芬来说,这样的话经常能从患者口中听到。的确,对于很多人来说,癌症仿佛很遥远,尤其是年轻人,自认为身体好,对于体检也是“爱搭不理”,直到某一天“心惊胆战”。
“在我市肿瘤好发和死亡前五位的癌种中,肠癌都排在了第三位,而且这几年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三四十岁的患者占比增加。”潘月芬告诉记者,4月15日至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癌症防治 全面行动——全人群 全周期 全社会”,旨在积极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几天前,她接诊的一位男性肠癌患者出院了,接下来需要定期化疗,他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
去年10月,该患者第一次来门诊的时候,垂头丧气、长吁短叹,一边懊恼、一边自责、一边又难以接受自己的病情,整个人非常的矛盾和焦虑。
当时,他的体检报告单上写着:乙状结肠局部肠壁增厚伴周围多发淋巴结现实,考虑MT;肝右叶多发占位,考虑转移性MT;建议穿刺。
他说,前年单位组织体检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吃得下睡得着,时不时还能跑个10km,所以就没参加体检;去年6月份,单位又组织体检,他一检查肿瘤指标升高了,但自己感觉没什么不舒服,也就没当回事。直到去年8月份,他的大便开始不成形了,有时候还会便血,因为没有腹痛,甚至没有任何不舒服,他仍旧没上医院检查。
直到又2个月过去了,大便还是不成形,他才到医院做CT检查。经过肝穿刺及肠镜检查,明确为结肠癌伴肝转移。
潘月芬表示,有资料显示,>90%的恶性肿瘤与环境暴露、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外部因素有关,仅有<5%的恶性肿瘤单纯因遗传导致;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过,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早期发现并治愈;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潘月芬解释,通过预防来降低发病率,也应证了我们的一句古话: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比如,针对已知的外部可变危险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来有效降低恶性肿瘤的风险。
以肠癌为例,肠癌的发生与红肉、高蛋白、高脂肪摄入有关。这是因为,多吃高脂肪食物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对肠道黏膜形成刺激和损害,容易诱发结肠癌。
其次,久坐不动容易导致便秘,若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包括致癌物长期在肠道内滞留并刺激肠黏膜,同样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危险。
第三,腰腹部堆积过多的脂肪也会引起机体的慢性炎症反应,而慢性炎症状态也可诱发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但是,从癌前病变到肠癌,一般有5到10年的时间可以让我们提前发现。”潘月芬建议,一般45岁以后,在体检时要让专业的肛肠科医生做一个肛门指检,或是在医生指导下完善肠镜等相关检查,这都是筛查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还有,排便不规律、大便形状改变、有排便不净感,老是腹胀、腹痛都要多留心。“目前已有的技术手段还是可以早期发现大部分的常见癌症,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了解和负责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