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记者 伊凡 摄影报道
暮春的江南烟雨朦胧,加姆·哈比布骑着电动车,出发前往距离湖州师范学院15公里的南浔区旧馆街道“浙北星星港”农场,开启一天的学习——养锦鲤。
在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水产基地,加姆和师父一起看鲤、测水、控设备、管护调池。活跃在各个鱼池边的他,努力学习专业养殖知识和技术。“中国有句老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两年好好学知识,等我攻读完博士后,回国当‘渔夫’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了。”加姆笑着说。
“小伙子勤恳好学,很聪明。虽然语言沟通有些许障碍,但一个眼神和动作他就能领会到我的意图,然后在下一次实操中运用自如。”锦鲤基地技术负责人李亦凡对记者说。锦鲤被称为“水中活宝石”,习性娇气,需要结合当地不同自然气候环境,实时调整饲养方式。好在“洋徒弟”专业基础不错,积极上进,上手很快。
1995年出生的加姆·哈比布,来自西非国家几内亚。2019年,他来到湖州师范学院留学,攻读水产学研究生。在渔业养殖历史悠久的太湖南岸,他见识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桑基鱼塘,看到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前景,加上中国先进水产养殖技术和经验的加持,他的求学信心不断增强。
“我们国家的人很喜欢吃鱼,但是水产养殖水平不高,吃鱼大部分‘凭运气’,靠出海捕捞为主。”加姆说,在中国求学的四年里,他瞄准淡水养殖技术,学习中国经验,准备未来回国发展水产养殖业。
如今,经过几个月的实训,表现出色的加姆如愿拿到中国工作签证,跃“龙门”当渔夫的计划也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