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炳根
月饼起源于商周时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发展到今日,月饼品种非常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说到月饼的形状大小,我们都有一个很感性认识,那就是圆形、直径一般5至8厘米,厚度约1.5至2厘米;也许鲜见其它模样的月饼了。
我出生在糕点食品世家,外公自上世纪30年代起就从事该行业。置身于父母亲数十年食品加工的职业生涯氛围中,耳闻目染,听我娓娓道来。
我目睹过一种直径在20至30厘米的大块头月饼,厚度约为3厘米,被称呼为“番烧”的特大号月饼,这是当年食品界同行在中秋节前,专门为预定客户制作的,一般以广式面皮为主,因苏式皮油多酥脆不易起拿;而馅料则以火腿、百果为上。这番烧,从外形上看与新疆今天的馕极为相像;然而质地上,却是与它没有半点的亲缘关系。
当年我家“鼎泰”号食品厂,能做这个番烧月饼的师傅,名叫陈金水,因为没有特殊的模具,月饼成型全靠林师傅双手十个手指的吹拉弹唱,和面成皮、包馅、成型刷蛋黄、烘烤四个关键节点,不能有一点闪失和差错。那个时候,我得到母亲特许,放学后第一时间,赶到食品厂去看陈师傅的精彩操作。当他将烘盘拉出,用铲子小心翼翼送出最后一只番烧,和工友们一起品尝味相时,总少不了递给我一块扇形的月饼,叫一声“阿根,你尝尝”,这时候我的观摩也算告罄了。
番烧一般都是大户人家买,在中秋祭月时用,可供多人分切而食之。由于加工番烧工艺烦琐,包装不便市场零售少,故只是食品界的内供产品。每年我家食品厂,除预定客户制作外,番烧大约只自留二十只左右。听母亲说,一半用纸盒装好,并搁在饭店外卖时用的提篮子里,每层只放一个,防止挤压,由父亲领着店员在梅溪坐轮船,转乘湖州夜航班去苏州、上海,给采芝斋、杏花楼等南货行送礼,以谢业务往来和节日贺喜,可见礼节的隆重;另小半中少量则用于梅溪镇上的老万瑞、协泰兴和永太兴三家食品同行贺礼,以期生意兴隆;还有多量几只,则是母亲送七户结拜姐妹家,以联络感情。可见番烧在当年中秋节中担任重要使命的角色。
为何冠名“番烧”?听母亲讲,这种大月饼在烘焙时,由于个大皮厚,不易烤熟,中途要将饼翻个面,再续烤另一面,借意生义,类似烤烧饼一般,故被食品同行宗借名之。我也觉其中涵意贴切。
母亲还说,当年在江南一带的食品界,有一个乡约行规,就是在中秋节同行间互送番烧的习俗,祈求生意兴隆,如同番烧一词中喻意“翻番”红火之意,这是多么美好的家乡记忆啊。
月饼的美味,不仅停留在我们的味蕾上,还栖息在文学家的诗篇中。古诗词中,关于对月饼的咏叹调也屡见不鲜,我以为北宋苏轼的《月饼》,最令人感叹万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不难释义:吃月饼就像吃月亮,中间酥酥甜甜。安静的品尝,因想念故乡流下的泪,把毛巾都弄湿了。
待到我成年、工作及直至今天的数十年中,我在各地都再未见过番烧了——这个月饼行列中曾经的“航空母舰”。
时代的发展,也牵连着消费习惯的改变。古老文明的国度里,礼尚往来的模式也有了多样性和快捷性,简捷的微信红包,替代了往昔提包上门番烧送礼的习惯。今天的月饼市场上,新品种层出不穷,派生出了如冰淇淋月饼、巧克力月饼等新生代宠儿。想到这里,我便觉着也没有理由再挣扎在纠结的回忆中,而是拥戴新消费潮流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