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姚玲利
“这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好就很好了。”11月23日,记者来到南浔区南浔镇辑里村辑里湖丝博物馆,博物馆负责人王一士告诉记者。传承好辑里湖丝传统文化这件事,他已坚持了20多年,还将继续做下去。
王一士年轻时是一名木匠,上世纪80年代,创办家具厂赚了第一桶金。他家生活的辑里村,从元末开始养蚕制丝,辑里湖丝曾因亮相首届世博会打响了海外名声。
“不能让辑里湖丝文化流逝。”20年多前,深受辑里湖丝文化熏陶的王一士放弃原有产业,自发以弘扬辑里湖丝文化为己任,投身到保护、发掘辑里湖丝文化中。
他开始义务收集、挖掘各类与辑里湖丝文化相关的传统工具、艺术品等。期间,不仅经历周边人的不理解,还遇到资金困难,但家人的支持和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坚定他传承和守护辑里湖丝非遗文化的决心。
王一士收集的物件越来越多,甚至家中摆不下了。一家人认真商量后,决定在自家的宅基地上投资创建“辑里人家”,并建设辑里湖丝博物馆,前后花了200多万元。
2018年7月,集种桑养蚕和观赏、体验、教研于一体的辑里湖丝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整个博物馆400多平方米,内设展厅、展柜和互动区,设计了丝绸、农耕等多个主题,摆放着辑里村民种桑、养蚕、农耕的主要生产生活用具、书籍等400多件藏品。博物馆开放以来,目前已吸引2万多人次的游客前往参观。
王一士一家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份子。王一士笑着说,他是博物馆讲解员,妻子是后勤,女儿和女婿是导游,两个小孙女是小小摄影师,为游客们义务提供贴心服务,当地人称他们是“文化热心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