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强
现今湖城衣裳街上的店铺,早上开张时间很晚,一般都要在9点以后开门。几十年前,衣裳街上的商铺因年久失修,虽破烂不堪,但会很早开张迎客。
上世纪60年代末,衣裳街的商铺挨得很紧,在不到400米的古街上,除有很多衣裳铺外,其余的有钟表修理店、白铁皮制作坊、修车铺、汤婆子脚缸铺、竹编作坊、裱画坊等。每当太阳刚升起,街上的人还寥寥无几,店铺里的主人和徒弟就卸下一块块3米多高、40多厘米宽、足有2.5厘米厚的店板门,店板门往墙边一放,或靠在店门外的墙旮旯里,开张营业了。
当年,衣裳街上全是商铺,店板门是街上的主色调,偶有几家不开店的居民家,门前也是用木板当门,早起晚睡都要上下门板。这一块块店板门,一般人不会去留意它、喜欢它,而笔者对这一块块店板门却情有独钟。10岁刚出头的我,常利用暑假,结伴起早去衣裳街,趁店铺还关着时,那一块块木板竖着的模样,望着店板门上曲里拐弯,却很有规律的木纹,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这就是年轮,是岁月留在树木上的标记。
店板门绝大多数是落地板,也有少数店板门是插在半墙上的,仅2米多高。墙后的店堂里有货架,店板门一卸下,商品可放在搭于半墙上的货架上,像个柜台,半墙砌得很厚,梁下、半墙上各做有一道约6厘米深的硬木板道,板道在砌半墙时埋入砖与砖之间,只露出一条板道口,上下店板门时来去自如。有时,看着店板门边上的店招,杨记白铁皮制作铺、孙记修车铺、顾记竹器社、马记衣裳店等,我会情不自禁走上前去静静地瞧、细细地摸、鼻子贴在店板门上深深地嗅。一块块木板门上,虽已斑斑驳驳,但时儿还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松香味,让我的脑子忽地清醒了许多,这是松树木板;有的店铺的木板上,鼻子贴上去,已经闻不到任何香味,而树木的味道还是有的,这便是杉木板;还有的木板,看上去木质不是很坚硬,但木板仍那么挺拔,不翘不裂,这就是泡桐树木板,这种木板由于缺乏硬度,做店门板时,主人会在店板门后撑一根小碗口粗的长门栓,予以加固。
开店下门板时,全是男人的活,主人或徒弟将一块块厚厚的门板卸下来,按顺序摆放,弄乱了打烊时上门板会卡住,不过,老板总有点小窍门,一块块店板门上,用毛笔字写上西壹、西貮、西叁的字样,以免出错。
晚上打烊时,顺号将门板插入板道,“啪”的一声、“啪”的一声,他们上店板门时,似乎有意将门板啪得响一点,他们听惯了上店板门时所发出的声响,很轻松、很悦耳,仿佛在敲奏着一首回家进行曲。当最后一块店板门上的铁栓,插入墙边立柱上的铁环锁上后,师徒俩笑了,忙碌了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休息了,咪口小酒,唠唠店里的生意经,那种惬意能驱散一天的劳累。
有很多家商铺的店板门,不知使用了多少年,从斑驳的店板门上可以看出,有可能与一幢幢古建筑是同龄的。年幼的我常幻想,门,应该是一道完整的门,怎会是一块一块拼起来的?店板门里,究竟藏了多少生意秘诀,和耐人寻味的趣闻轶事?
我很喜欢这其貌不扬的店板门,有家裱画作坊的20块店板门上,雕凿了一幅龙凤呈祥图案,虽已沟沟壑壑,没有了光泽,但还是能看清这幅完整的图案,我很钦佩木刻雕凿匠手上精湛的技艺,阳刻雕凿,难度很大,20块店板门合在一起,拼凑出如此精美的龙凤呈祥图,令我大饱眼福。而假如缺少其中任何一块店板门,或有块店板门断裂了,咋办?我不敢往下想,有幸的是裱画商铺的老板本人就喜欢绘画。还有一家商铺,店板门的第一块和最后一块,刻有经商的对联:“大生意要常走,小生意要常守。”行书雕凿,飘逸洒脱;中间的门板上刻有一朵大牡丹,叶片间的花瓣,经长年的风雨侵蚀,已模糊不清。我还见过,靠近商铺门立柱旁的那块店板门上,顺手处,用榫头嵌入木雕龙头、狮子头,龙头和狮子头的嘴巴被雕凿成镂空,手指可伸进嘴巴里的镂空处,这样,下第一块店板门时不容易脱手。毕竟,整条街上有雕刻的店板门少之又少,少才更显艺术之金贵。
衣裳街上曾有个西药店,晚上打烊后,留有一个值班医生在药铺里睡觉,为方便患者买药,特在店板门上开一扇小窗,夜里突发疾病的患者,只要敲敲窗门,就可买到感冒、退热、止痛等药品;有家烟杂店,也在店板门上留出一个小窗口,敲窗便能买到香烟、火柴、蜡烛、饼干之类的必需品……
当年,那一块块店板门,为防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然而,时间的脚步始终向前,永不停歇。上世纪80年代初,在衣裳街一个个老商铺的门前,安装了一道道铁栏栅门,从而取代了一块块店板门,继而,一道道升降自如的卷闸门应运而生,给古老的衣裳街,融入了现代的气息。一块块店板门的淡出,宣告了那个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