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湖
清光绪八年(1882年),湖州著名的藏书家、学者陆心源在编纂的《归安县志》中,在其家西面200米的一个地方,记地名为“蟹墩”。
按图索骥,蟹墩东面原有月河(今月河街)之水流经,北面是月河漾,西南为横塘,是四面环水的一个“岛屹”,虽说土地面积不大,但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几经易手的私家园林,辉煌一时。
古代文献记载,在这个“蟹墩”上,最早建造私家园林是宋代的莫氏莲庄。
莫氏莲庄由文人莫彦平所筑。园三面环水,那时,莫氏莲庄四周,有莲荡数处,春天,新莲婀娜,夏天,荷香弥远,秋天,残荷别姿,岸边,垂柳依依。其好友、诗人叶梦得曾与莫彦平、葛鲁卿夜游此处,他记道:
癸卯七月十二日夜,天气稍凉,月色如霜雪。余寓居溪堂,当苕、霅两溪之会。适自山中还,葛鲁卿亟相过,因同泛舟,掠白蘋亭,渡甘棠桥,至思乐亭。少留步而叩门,呼莫彦平,尚未寢。天无片云,夜气澄澈,星斗烂然,俯仰上下,微风时至,毛发森动。莫居三面临水,为城中居地之胜,夹径老柳参天百余尺,环以莲荡,人行柳景荷气中,时闻跳鱼泼剌水上。复拉彦平刺舟逆水而上。月正午,徐行抵南郭门而还。鲁卿得华亭客饷白酒,色如湩乳,持以饮我,旋呼兵以小舟吹笛相尾,道旁居人闻笛声,亦有起而相应者。酒尽抵岸,已四鼓矣。
因谓鲁卿:不知袁宏牛渚、李太白采石,亦复过此乎?古今胜事,但以流传为美,诵咏不暇,安知古人亦人耳,其所登览,不在天上,而不能自营之,而况其他。然今日之景,海内非无,而有湖之地,此乐非吾三人亦不能也。
文章把夜游写得美不胜收,让读者遥想当时“蟹墩”周围的景致,有身临其境之感。
后来,莫氏家业不守,其莲庄分为两半,一半为宋新安郡王赵与訔得到,建赵氏菊坡园,他在横塘上“修堤、画桥”,将“蟹墩”与现在的莲花庄相连,“蓉柳夹岸,数百枝照影水中,如铺锦绣。其中亭宇甚多,中岛(今莲花庄)植菊至百种。”
到了元代,一代书画大家赵孟頫在“蟹墩”的东面,沿月河(今建设路)建莲花庄,更是闻名于世。明代,莲花庄归莘氏所居。到了清代,乡绅沈晋恩在“蟹墩”构筑私家园林,他建翳亶别墅和赋竹山庄,并在隔着横塘,现在的莲花庄西南一角,辟为义庄。此后,“蟹墩”逐渐荒芜,到了上个世纪初,已成为菜地一片,“蟹墩”也被定名为“四面厅”。据老人所传,取名四面厅,缘以沈晋恩私家园林中,有一座四面敞亮的大厅。而沈氏义庄在1959年时,改建为青年公园。
那时,游人如要到青年公园游玩,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走南街(或新开河),过古老的潮音桥,走青年路到达;一条走东街和月河街,过月河上的局前桥,走四面厅,再过横塘上的凤凰桥(桥在几年前被拆除,桥基仍在),走横塘直街到达。
在历史上,东、南和西面环绕四面厅的横塘曾多次被填土改路,特别是在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填河之举,使得横塘“河已填堙”。二十世纪上半期,横塘已形成几个水塘的模样,但仍碧水青青,河面上长满白蘋,夏秋季节,开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煞是好看。
在青年公园的大门前(现为莲花庄西大门),跨横塘有一座石板小平桥——展家桥,旁边也已是桑园簇簇,菜畦片片,田地间,水塘数口,还有荒冢座座。
四面厅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只有数户人家居住,后来,沿月河漾岸边建起了湖州中百公司、湖州医药公司和湖州生产资料物资公司的仓库。南面的河畔边,建起了湖州煤球厂。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四面厅与现在莲花庄隔着的横塘,在1989年填土建成莲花庄路,原来的煤球厂建起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其余的土地上,2006年建成了莲花庄小区,现在,人们对这一区块都称莲花庄小区了,四面厅这一称呼,怕是要被人们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