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汉霖 通讯员 金凯 徐佳威
本报讯 走进浙江科瑞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眼前的繁忙肉眼可见。于2020年5月成立的这家新企业,一直致力于智能传感器及其他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别看生产的产品个头不大,却可以快速、精确采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汽车尿素箱内尿素溶液浓度等,保护系统正常运行。
“在无锡的公司总部,我们的产品主要通过代工厂加工,不仅效率慢,更没有成就感,我们一直想做自己的企业品牌。”一见面,总经理宋长营就道出了落户湖州的原因。“湖州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我们刚来这里,就帮助联系合适的园区,匹配条件,不仅免费提供了2000 余平方米标准厂房,解决了办公场地、生产车间的需求,还帮助联系银行洽谈融资贷款,联系投资机构,牵线项目投资,解决了当时的融资问题。”
别看企业才成立2年,科研力量可一点都不小。目前科瑞信的研发人员有11人,其中985、211高校毕业的人才就占了50%。公司先后通过CMMI三级认证和德国TUV IATF16949认证。凭借强大的科研团队,企业研发的“柴油机后处理智能传感器”项目入选了2020年南太湖精英计划第二批领军型创业团队B类项目。谈到为什么要研发这个项目,宋长营打开了话匣子。
“柴油机的尾气污染很大,这个柴油机后处理智能传感器的作用在于时时检测发动机排气管尾气的氮氧浓度,以便对氮氧排放是否满足国家法规要求进行检测。但是该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如氮氧传感器,长期以来都是依赖进口,国内并没有自主的品牌。”宋长营说,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零件成本,而且如果与国外的合作一旦发生变动,会导致供不应求,增加许多不安全因素。
因此,科瑞信研发团队抱着“研发中国人自己的智能传感器,替代进口,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初衷,由科瑞信董事长李大明带领核心团队开始了柴油机后处理智能传感器的研发。
“柴油机后处理智能传感器由三个核心产品组成,除氮氧传感器外,还有尿素品质传感器和排温传感器,而光是氮氧传感器就打磨了足足3年,前后换了好几个方案。”谈到研发的过程,宋长营感慨。
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科瑞信研发的柴油机后处理智能传感器拥有发明专利的核心控制算法、自主研发控制器ASIC芯片、自主封装探头及传感器总成……这一系列的自主研发,最终成功打破国外产品的长期垄断,实现替代进口。
除氮氧传感器之外,科瑞信正逐步量产耐1000多摄氏度高温的尾气高温传感器等一系列产品。同时,科瑞信也是国内唯一成功研发并量产柴油机后处理系统三大智能传感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