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要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切实找准群众所思所需所忧所盼,变“部门端菜”为“群众点菜”,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察准摸清,群众急什么愁什么,就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不能以干部主观臆断代替群众意愿。群众意愿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有时候一厢情愿,哪怕意愿良好,也可能隔靴搔痒,办不到点子上。让群众“点菜”,党员干部就要深入群众,掌握群众具体需求,把为民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群众的呼声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群众呼声在哪里,部门和党员干部就要去哪里,工作就要做到哪里。我们要避免以部门常规工作代替群众呼声,把“分内事”完全等同于办群众急难愁盼事,更要避免把做好常规工作当作下基层成果。有些工作是部门日常应做的工作、应尽的职责,而未必是群众呼声所在、急难所在。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待,部门和党员干部就要奔着问题去、奔着解决问题去,把群众面临的迫切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生产生活不便、不顺的意见收集上来,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是“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重大原则。党员干部必须真下基层、下真基层,找准群众实际“点菜”需要,而不能仅仅是完成自己既定的“端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刘功虎,载《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