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建平
金鹅山脚下的高铁车站通车不久,村里来了七八个杭州的退休工人,来租房子。村上人顿觉好奇,前些年常听得杭州人在武康街上买房子,现在杭州人住到乡下农村来了。于是告诉他们,金鹅山北面的山脚下,有一处生产队时的仓库房子,一直空在那里,可以去问问。
没多久,这几个杭州人已在那里定居了下来。他们将房子进行了简单的装修,在门前种种菜、养养花,游山玩水。他们说这里山青水绿空气好,更何况乘高铁到杭州也只需十几分钟,来去方便。
以前,村上人经常说:“德清到杭州一百里”,他们说的“德清”是指原先县政府的所在地城关镇,我家住在城关镇的西郊,离街上七里路。那时候交通不方便,上百里的路程,村庄又这么偏僻,平白无故地杭州人哪里会来?
小时候,村上有一个绍兴阿王,年轻时在杭州运河里撑航船,后收编进了国有内河航运公司,退休后,儿子顶职在公司上班,娶了杭州媳妇。节日里,他们一道来村里看父母,乘轮船从武林门码头出发,沿途在塘栖、武林头、雷甸这些地方停靠后,在城关的轮船码头上岸,再步行到村里,一个单趟近六个小时。
他们一来,左右邻居过去看杭州客人,我们一帮小孩子跑得最前面,去讨杭州的奶油糖吃。但来了几趟后,那个漂亮的儿媳妇便不愿来了,除了路途辛苦,她说农村里脏,生活不方便。那时的农村人家都是露天粪坑,苍蝇蚊子多,她婆婆说:“这也难怪她。”
家里来杭州客人是在1982年,我在城关镇上的弹力絮片厂当机修工,厂里聘请了一位“杭二棉”的姚师傅,住在厂里作技术指导。清明时节,他让我收购一些早园笋,载回去分给厂里的同事。
父亲帮忙收了三四百斤,厂里开了辆面包车来载。汽车由公路转入村道,农村路小、弯多,坑坑洼洼的,车子前一颠后一跳,姚师傅不停地提醒司机:“开慢点、开慢点!”
杭州客人一到,母亲又泡镬糍汤、又泡烘豆茶,他捧着茶杯来到门前的道地上,东看看,西看看。“农村住房宽敞、吃菜新鲜、近河港洗涤也方便,真好,真好!”并频频致谢母亲的茶点:“这烘豆茶味道真不错。”
但到了第二天我们两个聊天时,他却说了许多的不好:道路差,交通不方便,没有路灯,也没有自来水和卫生设施等等。
我说:“农村里都是这样的。”
但时间过得很快,这些年村子的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农村富裕了,村庄变漂亮了,绍兴阿王的儿媳妇也住到村子里来了,与左右邻居聊天时,她总说:“年轻时看不起乡下,老了却住到农村里来了,真是想不到!”
确实想不到。前几年,杭州的浙江工业大学的一个校区搬来了村子的西面,偌大的校区,教育楼、行政楼、宿舍楼一排一排的。村子的北面在造浙大儿童医院的一个院区,工地上吊塔林立,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
现在,“德清到杭州一百里”已没有人说了,路程没有变,是交通方便了。去杭州,开车可以走104国道,也可以走杭宁高速公路。如果是乘车,高铁可是最快了,村上人说的:“十几分钟,屁股还未坐热便到了!”
不仅如此,杭州到德清的地铁也开工建设了,等通了车,那时将会有更多的杭州人来德清的山村水乡度假旅游。来看看农村优美的村景,体验一下农家人舒适的生活,再听一听他们讲述的一个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