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捉蛐子

  ○ 王德强

  蟋蟀是秋天才出现的虫,季节性很强,一到立秋节气,到处即可听见蟋蟀的鸣叫声。蟋蟀,湖州人叫蛐子。

  捉蛐子是我们儿时的一种玩耍活动。

  捉蛐子的方法很多。白天我们会结伴到乡下寻找。听到沉稳老道的蛐子叫声或弹琴声,我们马上屏住呼吸,静静地确定传出声音的地方,然后应声寻找。

  最简单有效的捉蛐子方法,是带一个水桶,到水塘河岸边,人站在水里,用水桶舀上水,猛烈地冲击岸边的泥块或碎砖片,里面的蛐子经不住水冲,纷纷跳落在水里,我们捡大的捞就是了,往往是收获满满。

  最刺激的捉蛐子方法就是打包围战。记得我家住在菱湖催青室时,有一处打包围战的好去处。催青室的东南角有一个碎石坑,秋天一到,里面传出一阵阵各种各样的蛐子叫声。我就邀几个好伙伴一起开展打包围战作业。大家用带来的锄头铁耙之类的工具,从碎石坑边缘开始向外边耙开石块。形成了一条深深的宽宽的沟,留下了碎石坑中间一个孤岛。这时小伙伴们不使用工具,而是小心翼翼地用手拨拉碎石。包围圈不断地在缩小,包围圈中心传出蛐子打斗的声音。小伙伴们兴奋起来,加快了缩小包围圈的作业。突然一小伙伴惊叫地跳起来,大家赶紧看过去,只见一条尺把长的地弊蛇(蝮蛇的方言)游出包围圈后,盘驻在沟上,挺着三角头吐着信子。一小伙伴赶紧拿起锄头将地弊蛇打死。大家才松了口气,继续小心翼翼地拨拉碎石。这边小伙伴又惊叫起来,只见几条大蜈蚣爬出来,大家一一把这些吓人的毒物干掉。大家一阵阵高兴,因为在我们小伙伴的传言中,有毒蛇和蜈蚣陪伴的蛐子,肯定是大将军的料。

  捉蛐子的老手,斗蛐子的行家,他们一般是在半夜过后,才开始出门。那时,将军级的蛐子才开始出来活动。那沉闷、老辣、短促的声音是行家们追踪的目标。往往一夜下来,这些行家们收获不小。

  到了小伙伴约好斗蛐子的日子,也是我们情绪激昂的时刻。大家约定好时间地点,带上一两只自己认为有胜出把握的蛐子,欢欢喜喜地聚在一起。我记得,在菱湖催青室后凉棚下,是我们经常斗蛐子的地方。小伙伴们聚齐后,谁与谁的蛐子先斗,要通过猜咚猜(即石头剪子布)或抓阄确定。但到后来往往是乱了套了,只要两个小伙伴愿意,就可以各自拿出蛐子开战。

  斗蛐子时,双方把蛐子倒入一个大盆子里,各自拿着蛐子草(舔草、干草),操纵自己的蛐子。往往是用草舔那蛐子的牙板,舔得蛐子张牙舞爪,围着蛐子草转,然后振动翅膀,发出胜利的鸣叫,向对方示威。把蛐子的斗性引出来后,两人把各自的蛐子赶到一起。那蛐子也怪,老远它们就会互相寻过去,接着就是惊心动魄的厮杀。参斗的小伙伴和围观的小伙伴都是瞪大眼睛,摒住呼吸,看着盆子里两只蛐子搏斗。那蛐子的惨烈撕咬,激起小伙伴感官的兴奋,他们随着蛐子的动作,发出阵阵惊叫。旗鼓相当的蛐子,互相别住牙板,互相翻滚,互相挑开,撕咬几十个回合,还是互相振着翅膀鸣叫着寻找对方继续厮杀,谁也不认输。只咬得双方缺胳膊断腿,牙板闭不拢,还要寻找对方打斗。这时,参斗的小伙伴才各自把蛐子捉回蛐子盆。虽然蛐子是残了,但打出了勇气,打出了骨气,打出了威风,回去自然会好好饲养,养老送终。

  还有的蛐子双方实力悬殊,一放进斗盆里,没几个回合,弱者蛐子马上被强势者追得满盆转,有的甚至被直接甩出盆外。弱者蛐子的拥有者会双手握住蛐子,往手心里的蛐子吹几口仙气,然后向上抛三次,再放回斗盆继续参斗,结果不用看,肯定还是被强者追得满盆逃跑。无奈,这弱者蛐子的拥有者把那蛐子捉了扔出墙外去。这种蛐子,我们叫败蛐子。如果哪个小朋友,捉来的蛐子经常被斗败的话,这个小伙伴也会被挂上“败蛐子”的绰号!

  我们小时候斗蛐子,就是斗个胜败,斗个乐趣!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专版
   第06版:图说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村里来了杭州人
近水人家(水墨)
陪伴一朵花的芬芳
捉蛐子
生之炼金
孤独者的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