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夫
一
是否有卜卦者,掐算你多舛的运命里“缺金”,才这般关注一个金字?
乡村的泥娃,水乡里成长,但我没有被岁月里感受的疼痛与伤害“说出”——那是时间中的炼金,它们一直提示、暗助、夯实着我——
一个诗性生命应有的坚硬。
因着谦恭,在行进中的心智里,我认为“金”,代表着城市,于我这个“土”与“水”中长大的孩子,遥不可及。
只在青春期,神往、感叹并抱怨自己的不济。你渴望着它,但也自认那是幻想,隔着长长的世事鸿沟。
如知天命之年的一个醒悟,在回首和转身中,我发现自己一直在身体里也熔铸着金,并在阅读、学习、写作中,淬炼一种精神的金石味,震颤一种灵魂的金玉之声。
二
毕竟不是生活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远古,那时银、铁还没被发现,铜也只在矿石中,锡是何物是后来才在人间出现。夏商周,稀有的青铜、黄金之器,惟王公诸侯才能享用,“钟鸣鼎食”一词,响亮华贵,只为这个阶层者造就。
金银铜铁锡,它们一直在我的生活半径里显现,眨眼,暗示,触摸,甚至敲击和覆盖,穿越日日月月和分分秒秒的时光。
田地里的金,它们是农田耕作、收获的机器——拖拉机、打稻机、收割机,家用的农具——锄头、铁耙、铁铲、镰刀、耘耥。而今,它们已被弃之老屋黑暗的角落,却从未发出一丝叹息。仿佛完成应有的使命,生锈、腐蚀、溃烂,完成在人间的周期,必得那份遗忘,归于尘埃。
庭院里的金,柴刀、斧头、锯,铁门,铜锁……这些“金”属制品,以不同型态出现,助力我们完成在这个圈定的场域里,喜怒哀乐的生活,循环一代代之生老病死。
三
风雨归来,我们来到屋子,劳累休憩,乐享天伦。
厨房。铁锅、铜温水锅、铜瓢、菜刀、锡壶、铜盆……这是烹煮着我们饭食、供给口腹之欲,提供着我们的生存、繁殖、延续的金。
厅堂。房梁上的铜钱,铁丝铁钉,条案上的锡烛台,珍藏于匣的银元、铜币、铜镜、铅角子,铜火炉……它们在整个家族最堂堂正正的地方,用金供奉着祖先,维系现在的纲常齿轮,袅袅香火,寄寓着家的未来——这种“金”,是吉金、矜(金)贵,屋子里的元气。
书屋。也有一些金,小刀、钢笔、铅笔、铅笔盒……这些金属之制,搭建着人的精神成长,健全心智,家与家族在俗世的梦想、希冀。在孩子们的瞳仁深处,在呼吸着春天的花香与鸟声的窗户边,它们闪着微茫的亮光。
菜园。墙角种植的果木里,一年四季,不同时令,我们也能从蓬勃生长的青葱蔬菜里、累累压枝的树杈间,找到能融入我们身体的金,在菠菜、青菜、白菜、苋菜里,我们能找到铁,摄取到镁,在莴苣里发现铜、锰,芹菜里寻觅到钙,那些红枣中蕴含丰富的铁、钙……在美味的世界里,微量元素的“它们”,去粗取精,众金汇聚,熔铸着“我们”。
四
女孩儿踢着铜钱镶嵌的毽子,外戴银手钏,结婚了还要带着黄金的项链、戒指、耳环。
男孩儿幼时戴着银脚链,银质长命锁,在门前屋后追赶着小鸡小狗。他们后来的玩具中,小车、弹弓,用不同朝代的铜板“打鳖”,及至后来拿着农具下田,用斧子、锯子修房子、劈木材……金,始终伴着时光中的寸寸成长,灿烂而明媚多姿。
“补缸补锅子“——一头风箱,一头熔化锡、铜之水的小熔炉;观音桥街铁匠铺里,我看到铁耙、弯镰与菜刀,如何从千锤百炼中诞生。
田野、庭院、菜园、居家中的“金”,全然熔在我已苏醒的金炉里。
这只叫“生命”的苏醒的孤独炉子,如宣德年间炼制风磨铜,将不同形态的“金”,予一次次淬炼。每一次精炼,就刷新、显明一份我生命本质之光华。
烧熔成水,淬炼成丹,以修炼我卑微的人生,焕发出更多人性温暖而迷人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