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滁州强镇扩权:“小马”赋能“拉大车”

  自安徽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滁州市共赋予6个经济发达镇县级管理服务权限329项,推动乡镇机构改革,下沉行政执法权限。

  扩大管理服务权限

  化解“权小责大”

  滁州市全椒县大墅镇地处全椒县城与肥东县城之间,国省道在此交会,享合肥和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之便利,近些年来工业经济、农村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商和游客的目光。

  9月初,记者走进大墅镇为民服务中心,8个审批服务窗口全部为“综合审批”窗口,办事群众到任意一个窗口均可以一站式办成事项。而镇政府各个办公室的门牌上不再是以前的“水利”“农经”“规划”“民政”等众多单位名称,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发展办公室”“乡村振兴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等。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的是更好地承接县直赋权,扩大乡镇管理服务权限,破解‘权责不匹配’的矛盾。”全椒县委编办主任马彦对记者说,随着大墅镇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集中,乡镇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大大增加,而原有的服务权限已不适应发展需要,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结合实际承载能力,县里最终确定大墅镇第一批赋权事项73项,其中行政权力50项、公共服务23项。

  “过去,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等需要到县发改委、县经信局办理,如今权限下放到乡镇,提高了效率,减轻了企业负担。”大墅镇组织委员桂峰说。前不久,安徽爬山虎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大墅镇投资兴业,从项目落地、审批到开工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

  目前,滁州市6个经济发达镇共赋予县级管理服务权限329项,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同时,为推动赋权事项真正落地落实,各镇与县直部门签订委托协议,即时动态调整,杜绝“一放了之”,基本实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

  成立综合办公机构

  缓解“人少事多”

  “以前组织协调抗旱,特别是核定申请抗旱资金需要找水利站、农经站、农机站的人开会协商,农经管钱、农机管机械、水利管开机,费时费事。现在三家成为一家,当天碰个头,钱就能批下来。”大墅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助理吴鹏对记者说。

  大墅镇统筹成立经济发展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为民服务中心等10个综合办公机构,其中副科级机构5个,行政编制由42个调整为43个,事业编制由36个调整为47个。

  “现在成立综合办公机构就把原来‘七站八所’的权力下划到乡镇,对公安、司法、市场监管部门设在大墅镇的机构继续实行派驻体制,条块结合、以镇为主。”马彦介绍说,改革后,镇里干部打破行政、事业界限,编制统筹管理使用,将71名干部统一纳入10个综合机构中,有效缓解了“人少事多”矛盾。

  为更好地提供审批办事服务,大墅镇在为民服务中心设立可接收全部业务的8个综合窗口,按照接收办件、处理办件、交接给办件人的闭环模式,打造为民为企服务的“全科窗口”。此外,大墅镇还于近日启动智治中心“驾驶舱”,将10个综合机构和派驻机构工作力量全部纳入数字化综合指挥调度平台。

  汊河镇整合汊河开发区政务服务分中心和汊河镇为民服务中心,199项事项进驻为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推广“2号章”审批模式,持续开展减证便民、全面取消复印件、压缩办理时限。同时,开设长三角“一网通办”服务专窗,共受理51项服务事项,建设政务公开专区和“7×24小时不打烊”自助区,推行“一网通办”“掌上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组建行政执法联队

  破解“管理瓶颈”

  “以前,像秸秆焚烧、违章建筑这样的事情,乡镇干部看到了却不能管,因为没有执法权。”过去曾是大墅镇环保站站长的周浩,如今已是大墅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一员,凭借手中的“综合执法证”,他可以参与乡镇各类行政执法行动,“看得到”就能“管得着”。

  大墅镇将过去城管、国土、文化、生态环保、农业等各支专业执法队伍合并成了一支综合执法大队,统一持“综合执法证”,下设4个中队,统一装备,分片开展行政执法。

  汊河镇则建立了“巡查、监管、执法”三位一体机制,组建综合行政执法联动队伍,以“联动执法+综合指挥”的方式,打造综合执法平台。同时,运用“网格化管理+分区域执法”模式,叠加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张网”的双重优势,推动分散管理向系统治理转变。综合执法大队成立后,对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可以贴罚单、扣分、罚款,效果明显,镇容镇貌焕然一新。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有效激发了人的活力,提升了乡镇管理服务能力,对营商环境改善、工业经济、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宅基地改革等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滁州市委编办主任张华贵说。

  去年以来,大墅镇固定资产投资、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都有大幅增长。大墅产业新城入驻亿元以上企业24家。学校、医院、自来水厂、标准化厂房、现代物流园等配套建设加快推进。汊河镇则以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为突破口,两家超百亿元项目落户,跨界合作产业园、科创综合体加快建设,先后获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轨道交通装备)、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等荣誉称号。

  (罗宝、沈果,据《安徽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时评
   第06版:长三角
   第07版:法治
   第08版:副刊
浙江立法推进“两客一危”动态监管
先行先试,让更多“盆景”变“风景”
江苏推行电子保函 替代保证金为企业减负
信息共享平台上线运行 集中展示皖北特色优势
外贸订单生产忙
金甬铁路控制性工程千石岩隧道贯通
滁州强镇扩权:“小马”赋能“拉大车”
繁忙的“黄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