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面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质量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多领域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形成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州经验”。
数据为证:累计通过中国绿色产品认证企业187家、证书274张;累计全市“品字标”品牌企业达300家;2021年全市品牌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797.3亿元;
荣誉为证:连续八年在省对市质量工作考核中获A级,“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实现了县域创建全覆盖,全国唯一的生态文明领域标准化试点高分通过验收;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排名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南浔区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国仅十个;成功获批全国唯一的“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城市,全国绿色产品认证经验交流会在湖州召开,试点经验获得全国发文推广。
9月1日至2日,全省质量提升助力经济稳进提质现场推进活动暨2022年“质量月”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这也映射着振兴发展与百姓福祉深度融合的质量工作正在我市落地开花。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质量强市”工作的牵头单位——湖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解读该局如何通过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不断为湖州这座城市竞争力“加码”。
加强顶层设计 大力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质量提升离不开顶层设计。为此,我市坚持战略引领,不断健全质量政策体系,把质量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谋划,建立全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工作专班,一体推进质量强市、强县(区)、强业、强企建设。
2021年,出台《湖州市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全市质量发展领域的“四重清单”,擘画了以“8项重大改革、15项重大工程、3项重大平台”为支撑的质量蓝图,吹响了我市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新号角。持续健全完善“三强一制造”政策体系,出台了《以“两山”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州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赶超发展实施意见(2020-2022年)》等政策性文件,切实推动质量提升工作融入中心、成为中心。
制造业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湖州特色产业多,块状经济明显,如何抓好这些产业质量提升?我市的做法是推出“一业一策”,迭代升级质量提升行动,开辟质量提升新赛道。
围绕全市童装、木业、绿色家居等八大特色产业,以系统化、清单化、项目化方式抓质量提升。梳理14项关键量化指标,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创新研发能力、质量管理水平等多维度,为全市产业量身定做“一业一策”;细化制定《2022年度湖州市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工作要点》,确保攻坚行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机构、有保障。今年以来,已滚动实施质量提升攻坚项目18项,其中科研技改项目13项,助力产业解决质量问题2087个。加强质量监管与整治,对6200余件缺陷产品实施召回。
通过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实施“千争创万导入”活动,鼓励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精益制造等管理模式,今年已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企业185家。同时,注重发挥优质标杆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市各行各业树立一批质量管理强、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标杆,在制造业领域,全市企业已累计获评省政府质量奖4家、市政府质量奖72家。
首创“质量管家” 打好服务助企发展组合拳
全市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管理粗放、标准不高、品牌不强等问题,市市场监管局敢于创新,在全省首创“质量管家”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质量管理专业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质量管理咨询机构)、专业人才,对有质量提升需求的企业、产业开展精准化帮扶,助推质量强企、质量强业。
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湖州模式值得推广。
目前,全市已安排184名质量管家,累计服务企业1885家次,开展质量培训178场,企业产品初检合格率平均提升5%,助企降损增效达4.5亿元。目前,“质量管家”一站式服务平台已获批省级应用试点,线上系统开发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届时,这种模式会实现“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这是一套综合集成“标准、品牌、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要素的服务模式,这也是一套分层分类开展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小微企业、大中企业、特色产业”三大主体,处于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各类企业,都能在质量管家帮助下找到质量提升的密码。
比如紧扣“小微企业”之需,质量管家提供“机构+保姆式”服务。优选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全员质量培训、入企质量问诊等举措,全方位解决小微企业面临的质量管理突出问题。如德清县在质量管家协助下,379家生产企业导入5S现场管理法,98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20家企业成功创建县政府质量奖。
围绕“大中企业”之盼,提供“专家+点单式”服务。根据大中企业的特点和质量提升的难点,从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遴选一批专家,为大中企业提供个性化“点单式”服务,提升企业质量意识。如长兴县主动对接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将33家大中企业纳入专家服务库,量身定制“一企一策”,引导企业变“碎片化修补”为“系统化提升”,已组织开展质量改进项目1000余个。
锁定“特色产业”之难,提供“团队+定制式”服务。围绕“做优做强”的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童装、电梯、绿色家居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优选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计量大学行业专家组成定制服务团队,为特色产业质量、标准、品牌各方面“把脉问诊”。如南浔区已为电梯、木业两个产业实施服务,助推产品质量持续高位稳定,成功入选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电梯)、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木地板)。
聚焦区域特色 产业质量提升亮点纷呈
结合产业特点和区域发展实际,市市场监管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化质量基础,严格质量监管,鼓励各区县积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以特色化发展模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持续推动质量提升。
吴兴区是全国最大的童装产业基地,集聚童装类企业1.4万余家,占国内童装市场份额的2/3。但同时,童装产业发展也出现了低小散、质量不高、管理复杂等成长烦恼。对此,该区立足做强主业,通过差异化评价、数字化决策、标准化引领、专业化帮扶、科学化监测的“五化”举措,全力推动童装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该区童装产业实现产值700亿元,同比增长8%,全区童装企业入选“中国十大童装品牌”由1个上升为7个;制定产业内首个国际领先的“浙江制造”标准,推动质量提升36%;创新探索的“三分法”质量管理体系更是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作为典型经验进行推广。
钢琴产业是德清县的特色产业,现有钢琴配件生产企业60家,成品生产企业89家,年产量达7万多台,约占全国钢琴产量的七分之一。在推动钢琴产业质量提升过程中,德清县建立起“质量牵引+质量攻关+质量再造”全过程质量生态链,实现钢琴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创新性变革、系统性重构。其以全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试点为契机,充分运用国际先进的质量认证手段构建钢琴行业质量管理核心过程体系,奏响钢琴企业质量提升“六部曲”,形成钢琴品质升级的“质量共鸣”。目前,全县已有48家成品生产企业完成质量认证提升,占全县钢琴企业总数54%,“中国钢琴之乡”特色区域称号顺利通过复评。
安吉县的特色产业是当地的椅业。2022上半年,安吉县规上椅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11.98亿元,同比增长1.3%。当地以“实施一次召回提升一个产业”工作试点为切入点,出台《安吉县关于开展椅业产业质量提升试点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椅业质量提升,并对安吉办公椅、儿童家具等涉及13个批次产品开展主动召回,涉及召回产品1421件。同时,指导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帮助企业持续改进和提升;围绕“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落实各项培育举措,建立“浙江制造”椅业品牌建设梯度推进机制;对重点企业实施跟踪帮扶,主动与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接,为企业掌握行业话语权畅通渠道。
强化数字赋能 质量安全监管更加有力
为确保质量工作的成果,市市场监管局强化数字赋能,通过数字化手段确保质量工作目标落到实处。
全面推广“浙江质量在线”的落地应用,围绕电梯、童装、椅业等特色产业,建立“线上+线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14个,为企业解决质量问题7569个;大力推广产品的“数字身份证”——“浙品码”,在全国率先开发“质安校园”全流程管理系统,并扩展到所有工业许可产品、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等。目前已实现“浙品码”赋码管理产品80余万件;探索开展能源计量数字化审查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数字化监管两项改革试点,实现能源计量线上审查和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全过程网上流转,确保计量审查和监督抽查结果实现全闭环处置。
质量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来,市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扛起“质量强市”的政治责任,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坚持人民至上,加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保障质量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质量第一,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激发质量创新活力,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进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标准引领,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质量提升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湖州将持续深化质量提升行动,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质量强市,以过硬的质量为“两个先行”增添光彩。
文/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