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祥
在如今的湖州城里,有一个公园,叫“霅溪公园”。其中这个“霅”字很多人乍一看还不大会念。而恰恰这个让人一下子不大会念的“霅”字,对于湖州来说却十分重要,因为,湖州有别称为“霅上”“霅川”。大家现在都知道,流经湖州的苕溪有二条,一条是东苕溪,另一条是西苕溪。然而,东苕溪这个名字, 出现时间是相对较晚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湖州近内的东苕溪叫余不溪,苕溪则就是指现在大家熟悉的从安吉流出的“西苕溪”。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在这本《山海经》中就对现在的西苕溪有所描述,其云:“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毗,………,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现在一般认为这里的“苕水”就是指西苕溪,“具区”则指的是太湖。
“霅溪”这个词,以笔者所见之材料来看,早在东汉末和三国时期的虞翻所写的《川渎记》中就有所提及。他在《川渎记》中说:“太湖东通长州淞江水,南通乌程霅溪水,西通义兴荆溪水,北通晋陵滆湖水,东连嘉兴韭溪水,凡五通,谓之五湖。”晋代的顾长生则在《三吴土地记》 中也提到了霅溪,其云:“有霅溪,水至深者。”这说明早在隋唐以前,“霅溪”已经出现在典籍中了。
那么,我为什么说从文献角度看“霅溪”即西苕溪呢?因为有以下四个文献证据:一是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中的记载。这本书是唐代宪宗皇帝时的一部地理学专著,此书对古代中国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载:“霅溪水,一名大溪水,一名苕溪水,西南自长城、安吉两县东北流,至州南与余不溪水、苎溪水合,又流入于太湖,在州北三十五里。”从此条材料可见,“霅溪”与“苕溪”就是异名同“溪”,而这里的“苕溪”就是指从安吉、长兴(唐代称长城)流过来的西苕溪。二是唐代《嫔吴氏墓铭》中的记载。《嫔吴氏墓铭》是唐代的书法家胡季良所撰写。《墓铭》中提到了“霅水乡仁王寺”。仁王寺是唐代湖州的一所寺院,志书记载叫“护国仁王院”,其位置就是在今天的仁皇山附近。而这个仁皇山区域正是在西苕溪湖州段的流域范围内。“护国仁王院”既然在西苕溪湖州段的流域范围内,则霅水乡也当在此流域范围内。以“霅水”来命名这个地区的“乡”,可见“霅水”与“西苕溪”关系紧密。三是北宋的《太平御览》中的记载。《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书中引《舆地志》说:“山海经云,浮玉之山,苕出其阴,中多鮆鱼,今亦谓之霅乌水是也。”这条记载说明《山海经》中所说的“苕水”(西苕溪)也被称为“霅乌水”(有专家研究后认为“乌”字为衍文)。四是孝丰地方文献的记载。清代同治年间的《孝丰县志》中载:“西溪其源,始县西七十五里天井庄,接龙潭水,曲折三十里,经宫图十三村至霅口庄蟠溪庄之间达霅河。”而清代天目巡检宋宪曾就孝丰的坝写有《坝说》一文,文中写道:“西溪坞以上五里,皖宁之山,霅水出焉。”如此,根据专家们的研究,西溪正是西苕溪的重要源头之一。可见,在孝丰地方文献中,有用“霅河”“霅水”来称西苕溪流域的一些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