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静怡 通讯员 孙丽
本报讯 “我养鱼时间长,认识的人多,引进便宜的鱼苗后再低价卖给村上的渔民,互利互惠的事,他们也高兴。”日前在南浔区菱湖镇费介埭村养殖户施立强表示,不单单是解决来源的问题,渔民在养殖的过程中,他也跟踪服务,提前进行一些风险评估和预判。在他的帮助下,当地养殖户嵇培锋两个鱼塘4年净利润近100万元。
施立强就是“代表渔民帮帮团”中的一员,自养鱼到现在,一直为这个村的渔民提供“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在产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让渔民先把鱼饲料拿回去,不收取任何费用,等到渔民一年半载有收益后再把鱼饲料费用还给他。此外,利用自己多年养鱼销路广的经验,帮助渔民开辟“绿色通道”,让菱湖鱼安全销往上海、广东、江苏等地,既保障了物资供应,又帮助渔民增收。
费介埭村村域灵山山麓东南6万平方米的桑地鱼塘,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村庄沿河枕水分布,90%以上的村民以养鱼为生。近年来,该村通过土地整理,鱼塘养殖总面积达5000亩以上,基本形成了以养殖黑鱼、加州鲈鱼、黄颡鱼、白鱼等特种水产养殖的养殖模式。2021年人均增收1.8万元,相较于五年前翻了两番。
渔业产值的重大突破,以及从在“鱼塘上”养鱼到“躺在床上”养鱼,这些都成为了渔民“想都不敢想”的现实。“只要在手机上点一下,就可以一键开启增氧泵,三伏天都不用上鱼塘了。”渔民朱玉方感叹。目前,该村已有200多户加入了数字化养鱼的队伍,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
去年,为了更好地帮助渔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渔村渔民共同富裕,菱湖镇人大主席团联合当地渔业协会,合力探索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构建起“人大代表+渔业协会+渔技人员”的基层民主组织形式“代表渔民帮帮团”,深入鱼塘发现民情、反映民意,汇聚多方力量解决渔民问题,邀请名师优匠助力渔村发展。
“代表渔民帮帮团”中首席专家5名,本土专家10名,平均年龄52岁,渔业从业经验均超过30年。这支有着丰富渔业经验的团队,正逐步建立起成员联村联户机制,通过定期上门指导、实时连线解答的“保姆式”服务,给菱湖渔业养殖注入一剂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