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长兴作为其中的重要一份子,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紧扣“六个新湖州”建设,特别是围绕“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目标,坚定不移坚持绿色本底、低碳路径、转型跨越,不断开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新境界。
开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新境界,必须客观全面审视当前,切实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这些年来,长兴始终坚持工业强县与生态优县并重,坚持保护与发展辩证统一,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良性互动,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迈入800亿大关,财政总收入近十年年均增长10%,相继获评了全省大花园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一系列荣誉。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的长兴,统筹发展与减排有待进一步找到“最优解”,推进生态价值实现和多维转化有待进一步破题,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发力、共建共享的生态自觉也有待进一步增强。新发展阶段下,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始终做到以绿为底、逐绿前行,全面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开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新境界,必须顺应“双碳”大势,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变革。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构建与现代生态经济相适应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向高新化转型。实施人才强县、创新强县首位战略,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壮大”培育机制,实施万人计划等系列人才工程,推动县域经济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加快向集约化转型。抓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大力推进工业全域治理,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工艺),深化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健全招引项目在绿色工艺、科技含量、亩均效益等方面评价制度。加快向数字化转型。以全省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加快“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场景建设,引导企业高水平上云、深层次用云,以数字化驱动产业链和产业生态重构。
开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新境界,必须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亩均论英雄”的开放平台。以更加开放姿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打破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路径,更好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致力打造“贡献卓越”的主平台。举全县之力保障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建设,全力争创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同时,加快提升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泗安区块能级水平,建设贡献突出的新增长极。致力打造“集聚集约”的小微园。以“园区外基本无工业、园区内基本‘零排放’”为目标,加强工业平台开发边界管理,落实边界内外差别化要素配置政策,加快企业集聚入园发展,推动其他乡镇平台由分散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致力打造“细分专业”的创新园。立足产业引导方向,建设专业化“双创基地”“科创飞地”、专精特新“园中园”,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占比、全行业亩均效益。
开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新境界,必须迭代生态价值转化,培育生态经济化的新增长点。持续拓宽“两山”转换通道,更好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化零为整”用好沉睡资源。抓好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对零散自然资源进行全覆盖、高精准的确权登记,在“摸清家底”基础上形成“生态账本”。健全GEP核算指标体系,推进生态价值实现的标准化、权威化、通用化。“八仙过海”开发美丽经济。打造乡村经济标志性IP,盘活非遗文化、古建筑、古村落等资源,加强策划发展旅游经济、乡愁经济、民宿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更好推动美丽风光转变为富民产业。“借势借力”深化绿色金改。以全市转型金融唯一试点县为契机,深化“碳效贷”、金融支持零碳园区、绿色金融推动绿色生活等改革,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绿色贷款贴息、绿色信用贷款风险补偿等制度,加快推动生态资源变成资产、资金和资本。
开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新境界,必须弘扬生态文明观,涵养全社会的生态文化自觉。顺应共同富裕场景下群众对绿色治理的新期待,加快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态治理共同体。强化制度建设。拓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覆盖面,严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健全重大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注重典型激励。工业方面以绿色园区、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创建为重点,社会层面以无废城市、低碳镇街、绿色家庭等创建为依托,加快树立一批特点鲜明的绿色典型范例,更好形成绿色生态文化共识。加强宣传引导。做好生态文化的科学保护和活态传承,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保宣教模式,探索自然人生态文明新应用体系与积分制度,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