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斌
本报讯 “瞧,这些黑斑蛙腹部雪白、后肢短肥,长得多壮!”近日,位于南浔区东迁街道坞仁村的“稻蛙共生”共富工坊内,负责人尤利郎正在暖棚内给当地农户讲解冬季养殖技巧。
村民张国琴是稻蛙共生“共富工坊”首期学员,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通过培训和参与日常管理,她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月收入有4000元,上班和带孩子两不误,收成好还有额外收入。”张国琴说。
2021年,坞仁村党总支邀请乡贤尤利郎回乡创业,双方合力筹建起了“共富工坊”。多次沟通后,在湖州市农科院的帮助下,工坊从农户手中流转数百亩土地,建立这片稻蛙养殖基地发展稻田养蛙。今年,黑斑蛙产量突破10万斤,“稻蛙”整体亩产值突破5万元,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人均年增收3万元。
今年以来,南浔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聚焦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建强队伍、优化机制、创新模式,全面解锁“共富密码”。
南浔经济开发区整合组织、农业、民政等条线力量,探索“强村公司”“乡贤回归”等新路径,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提供支持,全面建强“共富先锋队”,为工坊精准指明方向、提供支持、把脉开方。“尤尤农场”共富工坊由当地乡贤牵头创办,与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打造“稻蛙共生”项目,有效实现“一地多收”,今年黑斑蛙产量突破10万斤,亩均产值突破5万元,有效带动100余名农户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
南浔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红色管家”和1名班子成员、1名联村干部、1名村“两委”委员联系1个共富工坊的“三个一”联系制度优势,建立劳动力评估帮带机制,13名“红色管家”指导村党组织开展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农户排摸、评估,全面掌握技能特长、岗位意向等信息,与工坊用工需求进行精准对接。同时,定期走访了解工坊发展情况,全力提供金融、技术等方面支持。目前,已为100余名劳动力建立惠农档案,精准匹配就业岗位52个,为工坊解决发展难题2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