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借力,齐补短板,共拉长板——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挑战,长三角三省一市出实招、破藩篱,以携手并肩、握指成拳的姿态,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以一体化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取得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成效。
去年,国产大飞机C919好消息不断。在这背后,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助力。
目前,围绕中国商飞,一个跨地域的产业链联盟沿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逐渐发展壮大。在上海松江区,特一新材料公司生产的芳纶蜂窝被用于行李架、顶板等,为国产大飞机成功“瘦身”;鹏犀公司为机轮提供维护服务;四旻机电的仿真测试设备帮助C919完成系统验证和适航取证……不只是上海,目前G60科创走廊沿线九城市总共有近千家企业被纳入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仅材料领域就完成70个产品的对接。总体上,在G60联席办和九城市经济信息化部门的牵头推进下,大飞机产业链在特殊工艺和材料领域实现了“从0到1”再“从1到N”的突破。
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就是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市场一体化,从而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更合理的产业分工,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挑战,长三角一体化可以显著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近年来间,长三角三省一市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了布局新赛道的步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性产业领域,上海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将高能级项目向周边辐射,同时也吸引相关资源在沪布局、共享机遇。无人驾驶、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长三角省市间也加强了产业生态合作,推动无人驾驶路测在长三角互认互通,共同实施长三角智能制造“百千万”工程,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这些做法,汇聚各地共识,为新产业的起飞铺设了宽阔的跑道。
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区域统一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需要由点及面扎实推进。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为代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关重点区域进展良好,发挥了应有的探路和引领作用。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热土,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从苏南长江口经上海一直延伸到杭州湾北岸,跨三地、联四方。三省一市坚持共商共建共赢共享,高效搭建协调推进机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虹桥方案”。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踏足这片区域,跨地域产业联动不断深化,协同效应日渐显现。
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另一片标志性“试验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聚焦生态环保、设施互通、民生服务等领域,全力推进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等100多个重点示范项目,推出88项具有全国首创性制度创新成果。
而今,这片土地将在产业创新上进一步发力,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实践引领区,形成数字产业化发展重要增长极。预计到2035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将达到80%以上,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张懿,载《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