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满强
大唐开元年间(713—731)某一日,长安集贤院内,花草馨郁,翰墨飘香。学士张说、徐坚公牍之余,一边手书诸位集贤院前贤和后起之秀的名字,一边纵论起他们的文章才华,“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之文,皆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张九龄之文,有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于边幅。”“王翰之文,有如琼林玉斝,虽烂然可珍,而多有玷缺。”……一段“集贤院论英雄”,成为文坛一时佳话,并被记录于《太平广记》之中。
张说,自不必说,三次为相,封燕国公,执掌大唐文坛三十年,是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而与他对谈的学士徐坚也非一般人物,他同样是文采斐然,广有建树。大唐名相、著名诗人张九龄为撰《大唐故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赠太子少保东海徐文公神道碑铭(并序)》(以下简称《碑铭》)中称“人伦以具体为难,世业以济美为贵:有能兼之者,其东海公乎。”
一
徐坚,字元固,唐显庆五年(660)出生,出自长兴“忻湖徐氏”。《旧唐书》云:“坚长姑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并有文藻。徐坚父子以词学著闻,议者方之汉朝班氏。”张说《徐齐聃碑》也说:“自班姬父兄文雄汉室,左思女弟词蔚晋宫,徐氏三矣”。唐初至盛唐的百年间,忻湖徐氏文脉绵延,诗书继世,代有文杰。
忻湖徐氏,随晋室东渡由东海郡南迁长兴,在六朝时显达。徐坚的高祖徐综,陈时为稜威将军、始安太守、驸马都尉,尚永嘉公主,袭慈源侯。曾祖徐方贵,为陈奉朝请、江夏王侍郎、伏波将军。祖父徐孝德,唐沂州刺史、果州刺史,“高学才华,香名省闼”(《大唐沂州刺史徐孝德清德碑》),著有文集十五卷。长姑徐惠,唐太宗贤妃,著名女诗人。次姑徐婕妤,唐高宗婕妤,《新唐书》称之为“亦有文藻”。叔父徐齐庄,玄宗朝恩封长城县子。父亲徐齐聃,唐高宗时西台舍人(后改称中书舍人),“善文诰,甚为当时所称”。
在忻湖徐氏这个盛产神童的家族里,徐坚是继长姑徐惠、父亲徐齐聃之后的另一位神童。自幼聪慧好学,遍览经史。神童总是特别引人注目,于是沛王李贤召见面试,“授纸为赋,异其才华”。14岁时,父亲病故,徐坚由祖母金城郡君姜化抚养成人。二十余岁后步入仕途,历任汾州参军、万年县主簿。为万年主簿时,上书“请死刑得覆奏,犯罪少株连”。州县繁杂的事务丝毫没有磨灭徐坚的文思,机会来临,终于又有了绽放光华的时候。圣历年间,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荐徐坚为判官,专意委托他起草表奏。王方庆爱好《三礼》之学,每当有了疑难之处,常常去询问徐坚,徐坚都能征引旧说,解释详明,王方庆很喜欢他。同时,王对徐坚的文章典雅充实亦十分赞赏,称他为“掌纶诰之选”。杨再思则说“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圣历二年(699),迁司封员外郎,再迁给事中,封慈源县子。不久,以礼部侍郎为弘文馆学士。唐睿宗复位,徐坚自刑部侍郎加封银青光禄大夫,官拜左散骑常侍,俄而转黄门侍郎。后累迁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唐玄宗即位,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以徐坚为学士,“知院事”,累封至东海郡公。
二
在集贤院的十几年间,徐坚与张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二人“好尚颇同,情契相得”。圣历二年(699),徐坚、张说与刘知几、徐彦伯等共同修成大型类书《三教珠英》。二人多有唱和,现存徐坚诗即有两首关于张说的,一首是《奉和圣制送张说赴集贤院学士赐宴赋得虚字》,另一首是送别诗《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张说在徐坚逝世后,痛心不已,写下《右侍郎集贤院学士徐公挽词二首》以示怀念。
徐坚另一位事业上的伙伴、文学上的知音便是刘知几。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朝著名史学家。二人除前述共同修成《三教珠英》外,还合作修撰了多部重要史书——长安三年(703),与吴兢等修成《唐书》八十卷;神龙三年(707),与吴兢等修成《则天实录》;开元二年(714),与柳冲、吴兢等撰成《姓族系录》200卷。刘知几引徐坚为知音,二人在治史理念上,皆坚持秉笔直书的实录理想;在治史实践上,特重编年体史书的褒贬笔法,以及谱学整顿人伦的功能。基于史学撰作立场,他们对传统章句之学,乃至经典本身发出不少质疑与批判,尝试指出其中的非历史、反实录成分。景云元年(710),刘知几《史通》书成,《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因书中臧否了许多古今人物和史书,以致遭到不少人的责难。但徐坚却出面力挺,他告诫众人“夫为史者宜置于座右也。”
三
徐坚性情宽厚,品性高洁。唐中宗神龙初年,徐坚官居给事中。是值盛夏,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发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武三思陷害,唐中宗即令杀韦月将。徐坚上表奏请曰:“今朱夏天道生长,夏行秋令,则禾稼不熟。愿陛下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陛下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唐中宗采纳了徐坚所奏,遂令杖责韦月将,流配岭表。
睿宗朝,南阳郡公岑羲任侍中,权倾一时。徐坚是岑羲的妹夫,但他并不愿就此觊觎高位,反倒是自避嫌疑,要求辞去掌管机密的官职,转为太子詹事,他告诉别人:“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至唐玄宗时,岑羲因依附太平公主,图谋作乱,事败伏诛,徐坚竟免于坐累,只是被贬为绛州刺史,不久又重新调入京城为秘书监。
同时,作为朝廷重臣,徐坚思虑周全,富有远见。景云元年(710),摄监察御史李知古请求派兵进击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投降归附以后,又请求筑城,加重征收他们的赋税。时任黄门侍郎的徐坚认为坚决不可,“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睿宗不听从,于是“发剑南兵筑城,诛其领袖,掠其子女为奴婢”,群蛮怨怒,“引吐蕃攻知古,杀之,以其尸祭天”,“姚、嵩路由是历年不通。”
开元十七年(729),徐坚去世,年七十。唐玄宗深悼惜之,遣中使就家吊唁,宫内出绢布作为赙金,赠徐坚太子少保,谥曰文。
四
《旧唐书》称徐坚“以词学著闻”,张九龄《碑铭》中称徐坚的著作“皆资于故实,博于遗训,古今通变,河汉共高,或藏名山,或升天府,然各得其所”。徐坚擅长文章典实,又精三礼之学,先后参与编撰《三教珠英》《大唐六典》《太极格》《史记注》《姓族系录》《唐史》《则天实录》等,《新唐书》说他“凡七入书府,时论赞美。”又与贺知章、赵冬曦辑《文府》20卷、续《文集》30卷。著有《大隐传》《初学记》等。其中尤以《初学记》和《大唐六典》最为后人瞩目。
《初学记》被称为“皇家教科书”,本是为皇子们练习作文编著的一本典故工具书,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从涵盖的内容来说,堪称古代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书共分23部,如天、地、礼、乐、草、果、木、兽、鸟、虫等,进一步细分,全书则共313个子目,介绍了包含天文地理、百科知识、人文典故、礼仪规范等门类在内的大量知识。且检索起来简洁明了,相当方便。《初学记》保存了众多失传的古书片段,可以用来校正今本古书的一些伪误,唐朝以后,成了文史学者的必备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初学记》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之下远矣。”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恩师刘筠特爱此书,曾赞誉它“非止初学,可为终身记”。
《大唐六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撰修历经十六年,四易主持人,十四人参与撰修工作,是集贤院撰修著作中历时最长,用功最为艰难的一部集体创作。其中,徐坚为撰修《大唐六典》付出了极大精力。全书内容甚为广泛,包括唐代的中央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监察、教育、礼宾、农林、水利等和地方行政的管理体制,以及职官的选拔、任用、权责、考课、活动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可以称之为唐朝行政法规大全。
五
徐坚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诗歌创作也颇为丰赡,可惜大多散佚,现存9首。
“於穆清庙,肃雍严祀。合福受釐,介以繁祉。”一首乐府《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徐坚擅写乐府歌辞。《相和歌辞·棹歌行》是他的另一首代表作品之一:
棹女饰银钩,新妆下翠楼。
霜丝青桂楫,兰枻紫霞舟。
水落金陵曙,风起洞庭秋。
扣舷过曲浦,飞帆越回流。
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
洲长殊未返,萧散云霞晚。
日下大江平,烟生归岸远。
岸远闻潮波,争途游戏多。
因声赵津女,来听采菱歌。
有些诗则是记录了亲自经历的历史大事件,如记录金城公主嫁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的《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星汉下天孙,车服降殊蕃。
匣中词易切,马上曲虚繁。
关塞移朱帐,风尘暗锦轩。
箫声去日远,万里望河源。
其余更多的则是送别友人的送别诗,亦可见他珍视友情、依依惜别之情。如《饯唐永昌》:郎官出宰赴伊瀍,征传駸駸灞水前。此时怅望新丰道,握手相看共黯然。再如《饯许州宋司马赴任》:旧许星车转,神京祖帐开。断烟伤别望,零雨送离杯。辞燕依空绕,宾鸿入听哀。分襟与秋气,日夕共悲哉。再如《送考功武员外学士使嵩山置舍利塔歌》:伊川别骑,灞岸分筵。对三春之花月,览千里之风烟。望青山兮分地,见白云兮在天。寄愁心于樽酒,怆离续于清弦。共握手而相顾,各衔凄而黯然。又如《送武进郑明府》:弦歌试宰日,城阙赏心违。北谢苍龙去,南随黄鹄飞。夏云海中出,吴山江上微。甿谣岂云远,从此庆缁衣。
六
徐坚有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是陈后主玄孙女、朝议郎陈希冲之女陈照,二人育有一子徐崐,后任荥阳参军。第二任妻子是岑羲之妹,二人育有多个子女,其中以徐峤最为出色。
徐峤(687—742),字仲山。是家族中另一位神童,“数岁善属文,年十二博通群籍,未冠,以门子补太常寺太祝。”张说和开元名臣宋璟都赞叹他“有王佐之才”。徐峤官宦一生,从地方的阳翟尉、高陵丞、按察使、下邽令、江南东道采访处置使、长乐建安等郡经略使、河南少尹、使持节晋陵郡诸军事、晋陵郡太守、润州刺史,到中央政府的驾部员外郎、御史中丞、大理少卿、中书舍人、内供奉、集贤院直学士,一路辗转。最后封太中大夫、上柱国、慈源县开国公。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中书舍人一职——在唐代,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兼管中书省事务,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徐齐聃、徐坚、徐峤相继为中书舍人。自祖及孙,相次入省,皇朝衣冠,无此为比。
《徐峤墓志》载,徐峤不仅为官“清苦爱民,政绩斐然”,而且“事父孝,事兄恭”。有一则传奇轶闻似乎可作佐证,说是他在为父亲守墓时,因地处荒野,为“群盗所逼”,正危急时刻,忽“有虎哮吼”,于是“盗奔骇”,他“徐杖出庐”,虎竟“弭伏而走”。
徐峤妻子王琳去世后,徐峤悲痛之余亲撰墓志,请时年仅32岁的颜真卿书丹。
徐峤文章练达,文笔隽美,极为李唐皇室倚重,“入参顾问,专刊草国章,因是持御笔褒美,赐束帛珍玩不可胜数,朝廷恩渥,独倾一时”。他著述丰赡,有著作《易广义》30卷、《类二戴礼》百篇、《文集》30卷。
天宝元年(742),正当徐峤准备赴京述职时,病故于东都洛阳。徐峤去世后,墓志由唐代大文学家刘迅撰,由唐代书法家刘绘书,可谓文书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