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 ,教育一如既往备受关注,成为会场内外的高频热词。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双减”还需持之以恒、内外兼修。
春季新学期开学一个多月来,记者走访了城乡多所中小学,观察“双减”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如何积极重构教育生态。
文/图 记者 陆晓芬
互动 深耕育人肥沃土壤
地处三省交界的长兴县煤山中学是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翻看这两年的招生情况发现,去年新一届初一学生比当届初三毕业的学生要多,不少学生是从城里转来就读的。
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学校对传统意义课堂概念进行深化和变革,教学质量上去了,学生愿意来了。
“曾经周边的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来我们学校,一些本校的老师也要把孩子送去其他地方读书。”煤山中学校长陈积传心里清楚,家长追逐优质教育的背后,折射出现实问题:人们对教育的期待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之间存在矛盾。破解难题从何下手?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根本之策在于均衡发展教育。
每两周,长兴实验中学和煤山中学都会选一个班开展同步课堂,共上一天课,涵盖全部学科。长兴县实验中学的老师通过互联网,同时给两个班的学生上课,煤山中学的老师旁听。课后,两校老师围绕课堂细节展开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语文、社会思政两门学科原本是煤山中学的薄弱学科,自从成了长兴实验中学‘自家的事’,一举成为强势学科。”陈积传说。
记者发现,像这样互动共享的案例,并不是个例。通过“教共体”,湖州城乡间优秀教育资源得以流动,目前,全市192所学校、239名优质城镇学校教师、22万余名义务段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去年,德清县教育系统一项数据让家长很欣喜:2023年两轮教育高层次人才招引,其中硕士研究生占比近八成。毋庸置疑,年轻的血液,将给学校注入蓬勃发展的活力。
德清县凤栖小学新进老师卢愿,和许多年轻老师一样,上课时,她善用科技、游戏等手段,展示教学内容,注重和学生互动,课堂气氛好,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同校资深老师高飞也说,年轻人想法活泛,值得老教师学习,但上课结构不完善、讲课的节奏有待提高,也是他们身上的通病。去年,学校成立新老教师联盟,围绕一门学科,新老教师在教学中互相学习,实现良性互动。
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为了让新教师茁壮成长,学生在课堂学得更多更好,各学校推出各类“花样”课程:公开课、推门课、追踪课、听评课等,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师们在交流碰撞中提升业务能力。
安吉县第九小学老师王凤说,像推门课,同事们不提前打招呼,课前几分钟推门听课,这就意味着讲课老师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一点“马虎眼”都打不得,课后还有点评意见。许多年轻老师也表示,这让他们压力山大,但伴随着压力一起来的还有动力,课后给出的针对性意见,又能对日后教学改进给予很大帮助。
施肥 不同的苗用不同料
和所有家长一样,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王涛(化名)对女儿的教育一点也不敢放松。女儿上幼儿园时,就开始了数学加减法及语文古诗词的培养,但不管她怎么努力,女儿就是学不会,王涛很有挫败感,一度怀疑自己生了个笨孩子。
一年级,女儿做看图写话时,题目要求只写一句话,王涛觉得还不够,通过一遍遍引导,硬是让女儿写了四五句话,放下笔的女儿哇哇大哭,嚷着再也不要理妈妈。
王涛定睛一看,写出来内容完全是她的口述。这时,她想可能不是孩子笨,而是自己拔苗助长,教的知识难度超出孩子的认知范围。事后她暗暗一惊,难不成以前教学生时也曾超前教育?
教育界盛行这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绽放的时间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基于年龄特点,少一些超前教育,多一些快乐学习。
“双减”后,如何让孩子“吃好吃饱”?各学校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实际,开展“死磕”钻研。
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奥体校区成立各年级学科备课组,每周统一时间,轮流有牵头老师制定下一周课堂内容,再由所有老师提出意见共同磨课,根据磨课结果安排接下来讲课任务。
课后巩固中,学校要求各科老师制定差异化作业。二年级语文老师朱奕銮常以好玩有趣的故事,引学生入课,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前15分钟集中传授新知识,其他时间带着学生灵活有趣地进行巩固。对知识理解力不够强的孩子,额外布置动手实践的作业。
过去用成绩衡量学生的标准逐渐走下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彩实践课和社团课,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喜好,发挥潜能。
头戴头盔、手持一端有网兜的长棍或短棍,在奔跑、传接球和团队配合过程中,将球射入对方球门,这项形似足球、篮球以及曲棍球竞技的体育项目——棍网球,每周三下午在南浔区练市小学开课。“这是非常小众的体育项目,但很受孩子喜欢。”练市小学校长徐辉直言,长期研究体育教学,他发现,体育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也不会太差,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小学阶段学生比较好动,单体育这个大类,共设置了14个社团。还有像管乐社团,我们特地从杭州请来专业老师授课教学。”徐辉说。目前全校共有管乐、篮球、美术、篆刻等各类社团20多个,学生可以根据喜好挑选社团。
架桥 走进学生内心深处
2021年,吴兴区城南实验学校安排陈宇担任德育处主任。德育处管的是思想品德,或许还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形同虚设的岗位。
“教育的宗旨是让所有人拥有健全的品格,学校教给学生的不应局限在课本知识内。”陈宇说,正因此,他深感责任重大。
吴兴区城南实验学校是一所乡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的1300余名学生来自26个省市区和17个名族。
说实话,不好管。于是,陈宇把德育这项大课拆解,先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抓起,组织班主任定期开展主题班会,提倡尊敬师长、不说脏话、保护课桌、珍惜粮食等好习惯学习,强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仅靠老师的卖力吆喝远远不够,也得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参与进来。为此,德育处又组建了一支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学生们“执勤”的身影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有的在食堂监督是否按需取餐,有的在校园里查纪律。这招还真灵,坏习惯、不文明行为在自我管理中逐步“消化”。
发现问题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找到病因、对症下药,对学生的不好行为进行纠偏,扶正幼苗,让他们茁壮成长。
比如在城南实验学校,心理课堂很受欢迎。学生可以通过写纸条的方式,向“树洞”讲述心里话,“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没人管我”“学习压力太大,想隐身一天”“跟着妈妈生活,很想见见爸爸”“喜欢隔壁班的一个女生”……一句句“悄悄话”就像一束束微光,老师、家长和社会慢慢看见脆弱敏感的心灵深处。
一句倾听、一件小事、一次沟通……桥梁架起来了。
去年,德清县华盛达外语学校学生想出去研学实践增长见识,但几周过去,地方和时间一直没定下,于是各班主任让大家周末回家问家长意见,收集上来,“就近选一农场,当天去当天回”的家长占到了半数以上。
方案被学校德育处直接否决,理由是家长没有从孩子需求出发。后来,班主任让学生以悄悄话纸条的形式,写上真实想法给父母,建议他们看完再拿出新方案。
最终,学校开展了4天的研学活动,军训、农事、晚会等活动,让学生直呼“学到了,也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