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艳琦
说起法医,多数人脑海中大概会浮现这样一个形象:他们通过蛛丝马迹,可以推断出死亡时间、死者身份;通过一滴血液、一缕毛发,可以千里追凶。在织里公安分局,有这样1位法医——王方圆,他时常奔波于案发现场、实验室、殡仪馆这些常人“避之不及”的地方,面对着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的多重冲击,寻找“会说话”的证据。
王方圆从医学院毕业后,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强烈的责任感投身公安法医事业。今年是他从事法医工作的第11年,检验了上千具遗体,并完成损伤程度鉴定报告、死亡原因鉴定报告,无一差错,这也十分符合他的工作信条:还人间一个天理昭昭,为案件揭开真相。
从警多年,王方圆一直深耕DNA技术,并运用这把利器默默谱写“让死者开口,让真凶现形”的人生篇章。在命案积案攻坚行动中,王方圆就利用法医专业特长在两起命案积案的侦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95年11月,织里镇一旅馆内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店主夫妇、其孙及1名旅客4人遇害,作案手段残忍。根据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锁定案发前入住的2名男性旅客有重大嫌疑,但限于当时侦破条件和技术手段,案件一直未获突破性进展。直到2017年6月,湖州警方再次组成专案组,王方圆作为刑侦力量主动加入,先后奔赴周边10余省市搜集证据,入户调查600余户,走访排摸2000余人。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不畏条件艰苦,不惧村民不解,经多方努力,最终确定嫌疑人来自安徽南陵。
对于王方圆来说,正义不会缺席。在案发现场、在实验室里抓获真凶,他正无声地破译着一个个犯罪密码。在工作中,王方圆除了面对恶劣的现场环境,还要面对一些来自死者家属的质疑。他说:“法医工作的日常是别人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对死者家属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
令王方圆印象深刻的还有一起高空抛物案,1名妇女被工人拆除的门板砸中后抢救无效死亡。其丈夫难以接受丧妻之痛,心中苦痛无处言说,而这时负责尸检的法医王方圆更是成了他的“发泄对象”。
但王方圆没有任何怨言,他顶着压力,奔波上海、杭州送检,他坚信用心追求真相是可以被死者家属看见的。结案后,死者家属了解到王方圆的奔波和付出,专程赶来道谢。
“虽然最初并不是奔着这个行业来的,但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慢慢钻进去了。”王方圆说,这份喜欢来源于法医工作维护正义的价值,“当案件成功告破时,我们都能深切体会到自己所做之事的价值以及法医这份工作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