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宁杰 吴建勋
麦芒际天摇清波。
夏收农忙时节,南浔区旧馆街道港胡村种粮大户左子根并没有像过去那样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在树荫下乘凉,一边看着大型收割机吐出金灿灿的麦粒。“这儿以前民居散落,田块割裂,沟埂纵横,如今田连片、粮好种,看着心里都舒坦!”
闯入这滚滚麦浪中的还有一辆观光小火车,带着对田野的好奇,不少亲子游客在金色麦田里徜徉,感受着千畦细浪的丰收清香。
田连阡陌百户兴
站在村口,放眼望去,一片红顶厂房镶嵌在麦田中间,格外醒目。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建强掩不住自豪:“这里就是现代化的星光高品质数字粮油示范基地,也是全省首个万亩高品质数字粮油基地。”
因为有着即便在江南地区也不易寻的成片规模良田,村民又爱把它叫做“万亩方”。“别看现在都成了高标准农田,早前这里也是七零八落的。”回忆起“万亩方”的原样,钱建强的思绪也拉回到了十年前。
2012年前后,港胡村办“厂”热潮涌动,村民渐渐不再侍弄田地,一些良田也开始抛荒。“种地能有多少收入,那时一对夫妻只要有台木工线条机,一年少说也挣个十万八万块的。”老支书钱子根感慨万分,都忙着埋头挣钱,口袋是鼓了起来,可是港胡村的“脏乱差”在当地也同样出了名。“在港胡,地里长出的不再是庄稼,而是147家‘散乱污’。”村民万洪森至今记忆犹新,村道两边全是木线条、胚板加工企业,户户冒烟,木屑漫天飞舞,附近村民不得不常年关窗。
“少了田里的那点联系,又常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心焕散,村民的归属感从何而来?”不变不行啊!看到“千万工程”的东风催生一个个美丽乡村,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钱建强认为再也不能错过这次机遇了。村班子商议后,决定首先从村庄环境整治入手,彻底改善港胡的人居环境,让水乡古村重焕生机。
硬化道路,农户改厕,栽花种草,改造维修沿河70间房屋,给800米的河岸砌上石头、装上护栏,港胡不仅还原了古村风貌,还建起全街道的第一个村民广场,并成为当地首批点亮乡村路灯的行政村之一。2016年,港胡村获评国家级传统村落。
环境的改善赢得了民心,但当时小线条厂的市场越来越窄,发展的出路在哪里?2017年6月,港胡村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决定淘汰全部“低小散”。刚开始,村民意见很大,钱建强带头关停了自己年产值2000余万元的大厂,为全村人作了表率。3个月时间,腾退土地指标100余亩,村里将奖励资金入股镇上的小微产业园,每年为集体增收46万元。
如何唤醒沉睡的土地?2019年,当又一个机会摆到港胡村面前时,村民的期待值瞬间拉满。这次是覆盖7个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农户集聚搬迁、田地统一规划,落实一个万亩良田计划。
5月启动、9月签约,港胡村首批7个自然村中148户村民主动搬迁。等到12月,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98户,村户覆盖率高达95%。而村里原本零星分布的2700余亩田地,也化零为整。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河通畅。“直到2020年4月引进星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他们统一完善田里基本设施后,才真正有了如今‘万亩方’的模样。”钱建强介绍。
藏粮于技助丰收
5月的“万亩方”旁,种粮大户田水芳正在等待一场丰收。
“靠着传感器收集的数字‘健康报告’对症下药,今年麦子长得都不错,预计亩产能到600公斤。”看着手机屏幕里的满目金黄,承包了650亩高标准农田的田水芳,仿佛已经闻到了扑鼻麦香。只见他随意调转镜头,拾起的每一根秸秆,都正在蓬乍乍的穗头拉拽下,勤练“下腰”绝技。
用数据种田,是当地全体种粮大户近两年在星光高品质数字粮油示范基地学会的新技能,比起尝鲜时的新奇,现在已能驾轻就熟地根据报告查漏补缺。预报最近多阴雨,麦田施肥就得推迟;监测如果有虫害,施药计划便须加快……这种打破手工耕作传统,在科技浪潮中淘金的种田新模式,让曾经靠天吃饭的经验派,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
于是,在港胡村的田间地头处,不仅有巡田的种粮大户,还有了智能“田保姆”;不仅有指导生产的农技人员,还有了喷洒农肥药的无人机和翻垦农田的无人驾驶农机。
“跟田打交道,就从来没有不辛苦的事。只不过以前是靠自己和天抢粮食,现在的‘万亩方’却是‘拎包’即可种田,耕、种、管、收、储、碾、销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凭借星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大田”智能管理平台,物联网、5G通信、北斗导航等多样化科技应用,在种粮大户左子根承包的农田里大展拳脚。
源自“星光农业”的改变远不止于此。“原先种田大都只顾产量不顾品质,粮食卖不出好价钱。但‘星光’一开始就要求我们种良种,最后不仅产量高、品质好,收购价格还能比市场价高10%。”左子根去年盘算过,港胡村的2700余亩优质良田,亩均增收300多元。
钱建强也盘了一笔账:“星光农业”以1050元每亩的价格向村里整体流转土地,村里则以910元每亩的价格向农户流转,由此村集体每年增收30万元左右,而农户可每年拿到土地流转费7000元左右,“这是一笔额外的租金收入。”
在澎湃的农业现代化浪潮中,这抹“星光”正在惊艳很多人。目前,星光高品质数字粮油示范基地总投资达3500万元,年产生态有机粮油2250吨。“我们所做的,不仅是以数字赋能农业,更在于围绕‘人、地、钱’,深入推进城乡二元体制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乡村形成了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星光农业”负责人张杏初自豪地说。
农旅融合向未来
在港胡,良田不只是粮田。而像一颗镶嵌在景区村庄里的明珠,缀以文化创意、亲子研学、家庭农场等缤纷农旅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人邂逅乡村。
“小朋友们,现在和爸爸妈妈一起舀2杯稻谷放到去皮机斗里。只要重复3次,我们就能得到平时吃的大米了。”上个周末,“万亩方”的数字化管理中心里,8岁的严志浩正在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这是他和稻谷的初识。
而往日静谧的港廊古村,也因植入儿童摄影文创产业变得喧闹起来。来自上海的子青,正是偶入古村的远方来客。和来打卡的摄影爱好者一样,她把港廊儿童摄影小镇的风景,装进了一张张相片中。“原本打算去南浔古镇,无意在抖音里发现这里还藏着这么好的古村落。”开盲盒般的惊喜令她流连忘返。
不仅仅是游客,这两年回村发展的归乡人也越来越多。万洪森是村里首位返乡村民。2021年,一直在外打拼的他选择返乡创业,搞起了垂钓中心,平时最爱邀请朋友来体验,顺便看看自家的“豪宅”。“村里的三层别墅不香吗,干嘛要跑城里挤三室?”他的这番话,倒也不是“凡尔赛”,因为有别于开间小、进深长的传统水乡民居,港胡新村整齐排列的85型小独栋窗明几净,和城里别墅并无差别。“城里有的这里都有,而这里的田园风景,却是城市见不到的。”万洪森说。
不只有漂亮乡墅,像智慧医疗等优质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以及帐篷露营、休闲垂钓、创意咖啡、特色民宿等新业态,这两年也纷纷在港胡村生根落户。村民们恍然发现,原来朴素的乡土,也能这么有吸引力。
钱建强信心满满地说,作为全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港胡村今后将重点围绕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等场景,着力构建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南浔韵味的乡村新社区。“此外,我们计划和邻村党支部一起,整合古村落资源,合力打造港廊未来乡村‘共富工坊’,预计可以推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3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一幅“水乡寻梦、最艺港廊”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