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晓晖(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院长)
港胡村的实践,先行探索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微观层面的实现路径,成功解答了新阶段“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和“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如何一并推进”三个问题。
港胡村一方面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小田变大田,房成片、田成方、路成行,优化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进行土地流转,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企业管+大户种+订单收”的利益联结方式,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回答了“谁来种地”的共性难题。
同时,港胡村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大力推进科技强农和机械强农,叠加数字技术,为农业生产插上了科技翅膀;并大力发展耕、种、防、收全过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探索了“怎样种好地”的有效路径。
难能可贵的是,港胡村充分利用农业景观、农业资源、农村环境和乡土文化,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垂钓、咖啡等美丽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吸引了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在最基本的单元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并推进、互促共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行走港胡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尤其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和制度创新的作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要的是坚持问题导向和产业导向,一手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手抓创新体系效能提升,加快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深化农村改革,重要的是抓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在“稳”的基础上,一手抓“放活”,一手抓“融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