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蝶变记

黄杜:葳蕤生香神奇叶

  记者  王炜丽 

  万亩茶园溢绿,满坡嘉木飘香。

  中国白茶第一村,在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

  900多年前,宋徽宗赵佶写下《大观茶论》,用“与常茶不同”“无与伦也”道出了白茶的独特。

  跨越千年,白茶的传奇仍在续写。2023年,安吉白茶的品牌价值首次突破50亿元。

  神奇叶登上了大舞台。在6月初的中国优秀民间工艺作品特别展上,黄杜村“茶二代”王叔良,安吉白茶非遗传承人,自信地展示着手工制茶技艺,引来游客驻足探问。“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安吉白茶成为了黄杜的致富叶。”他说,作为年轻一代,有责任把安吉白茶的故事传播得更远。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跨越逶迤的时间长河,缓缓向我们走来……

  一分田星火燎原

  在黄杜村万亩茶园,立着两个人的雕像,一位是安吉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刘益民,一位是黄杜村村民盛振乾。“可以说,没有他们俩,就没有安吉白茶,也就没有黄杜村的发展。”黄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盛阿伟说。

  与黄杜村相隔50公里的天荒坪镇大溪村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有一棵野生茶树,相传树龄已有千年,每年早春时,幼嫩的芽叶呈玉白色,一芽二叶为最白。

  能否把这奇特的绿茶引下山来?1981年,一起在做浙北地区茶树品种选育试验研究课题的两人来到这棵奇特的白茶树前,决定采用无性繁殖即扦插的方法来确保茶种的纯正性。

  盛振乾从白茶树上剪下一丛枝条,下山后把它分成两小丛,一丛交到了刘益民手中,另一丛扦插在自家茶地里。一年后,白茶苗生根发芽,小试成功!

  1990年,他又种了一分田,开始了黄杜种植白茶的历史。

  而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反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黄杜村,是安吉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彼时的村民,正忙着种毛竹、辣椒、板栗、菊花等,唯独没有尝试白茶。因为它的种植成本较高,一亩地需要3000元左右成本。

  “我1989年当村支书时,村里没有人种白茶,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00元。”黄杜村老支书盛阿林说,当时村里是真穷,一半村民靠点蜡照明,娶进门的媳妇都要逃回娘家。

  黄杜媳妇宋昌美却一心想扎根在黄杜。1990年,嫁进门不久的她接触到了白茶,坚定地认为白茶有搞头。偶然一次机会,她听说中国茶叶研究所茶叶培训班招生,就自费去杭州培训炒茶技术,通过一个月学习,她考了第一名。

  然而,当宋昌美满心欢喜地想种茶时,资金却成了“拦路虎”。为此,她举家外出务工。1997年,她和丈夫带着攒下的10万元启动资金回到黄杜,承包了50亩荒山种植白茶。

  当年,溪龙乡发展高效农业的政策扶持,给了“宋昌美们”很大的支持。带头种植白茶的人越来越多,盛阿伟也是其中的“领头羊”。

  “我当时还不是村干部,在外面做工程,老书记找我做工作时,我满口答应了,买了3000株茶苗。”他说,没想到1999年头采时,就卖了5600多元,“要知道,当年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000元呐。”

  眼见为实,村民开始信任白茶,2002年,黄杜家家户户开始种植白茶,村民人均收入也涨到了大几千元。

  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黄杜村考察,赞扬“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当年,黄杜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红火的日子扑面而来。

  一片叶欣欣向荣

  七月,虽说已过了茶叶采摘季,但是勤劳的黄杜人不得闲,扦插、除草、施肥,茶山生气不减。

  “黄杜的土壤、海拔高度、天气、降雨量等最适合安吉白茶生长,既然大自然给予了我们最好的馈赠,我们应该珍惜它、保护它。”说起管护白茶的经验,村民盛志勇滔滔不绝:“我们的茶园要求‘头戴帽、脚穿鞋、腰系带’,并留下一定的植被保持水土,这样才能确保茶叶的品质。”

  当然,这样的共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村民尝到甜头后,都希望扩大白茶种植面积。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给黄杜村指明了方向:开发不能盲目,安吉白茶要向绿色和品牌要效益。

  这一点,盛振乾的四个儿子深有感触。“父亲常常告诫我们,要摸准茶叶的脾气精心呵护。”儿子盛勇成说,在父亲创办的大山坞茶场,肥料是用菜饼,不施一粒化肥;喷洒的是生物农药,除草靠人工;四周种植着水杉树,还套种桂花树。

  一丝不苟换来首屈一指。2008年3月,“安吉白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浙江省第一个茶叶类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母商标用来吆喝,子商标用来溯源,不少村民纷纷开始注册自主商标。村民薛勇在国内拥有自主品牌“雅思”商标后,2007年又在德国、韩国申报了国际注册,开创了茶叶类商标国际注册先河。“用了‘安吉白茶’驰名商标和自己的品牌后,每公斤最高价格达到了6000多元。”他说。

  一时间,“安吉白茶”声名鹊起,2009年,安吉白茶首次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全国十强。

  这片神奇的叶子也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85后”贾伟就是其中一员。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辗转杭州、南京多地创业,事业有了起色。当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归心似箭。2012年,他回到家乡,创立了“语茉茶业”。在他手中,茶叶化身成饼干、糕点、茶饮……

  王叔良的父亲是安吉白茶第一代机械设备的研发制造者,从小耳濡目染,制茶工艺早已深深烙印在心里。中国美院毕业后,2016年,他回到了黄杜。只是,不同于父亲,他更爱手工制茶。成为安吉白茶非遗传承人后,他用双手安心事茶,触摸、感受、讲述安吉白茶故事。

  通过白茶富起来的黄杜人更懂得这片叶子的力量。

  2018年4月9日,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这种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勉励大家把帮扶困难群众这件事做实做好做出成效,带动更多人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带着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黄杜村党员群众立即行动起来,分批将扶贫苗送往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贫困村。

  5年来,村民化身技术指导员,他们一趟趟赶赴异乡,送去的不仅是种苗技术,更是战胜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亲人”迎难而上的劲头感染了当地群众,从理念到种植技术再到品牌营销,受捐地群众边学边种、边种边学。经过5年努力,近3000万株捐赠茶苗在受捐地深深扎根,陆续进入丰产期。

  一群人奔涌而至

  黄杜的万亩茶山犹如一块磁场释放着强劲的吸引力。

  2012年,万亩茶山的葳蕤风光引来了《如意》的拍摄,也因此让茶山变身打卡地;2014年,帐篷客项目落户万亩茶山,满足了背包客自由的想象,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创收。开业第一年,就创造了全年平均入住率超90%、节假日需提前一个月预定的神话……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卖文化”,黄杜在茶旅融合道路上翩跹前行。

  2019年,覆盖黄杜村、溪龙村的“白茶原”小镇项目落地。“并不是每个产业都适合发展特色小镇,它不仅要贴合日常生活,还要能对生活进行延伸,而白茶生长的环境就适合跟文化创意联系在一起。”项目负责人、上海爱家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彦漪说。

  作为“白茶原”最早运营的项目,在白茶核心产区的万亩茶园观景平台下,原本闲置的储物空间被改造成名为“一片叶子”的茶饮空间,2021年底开业即成了网红打卡地。

  “安吉白茶是安吉的招牌,我们用好茶做成好茶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到这边来打卡,为乡村带来了人气。”茶饮店店长杨明义说。

  一片茶叶,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还为一群“数字游民”架起了隐形桥梁。

  以往,“无业”和“游民”是固定搭配,而现在,“游民”是自由、积极的代名词,令人向往。他们只要一台电脑,就能把工位搬到山水间。

  “全世界有趣的人联合起来”,2021年年底,由溪龙乡和“上海爱家”联合打造的DNA数字游民公社正式对外运营。公社由一个5000平方米的废弃工厂改造而成,设置了办公、休闲、住宿等满足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功能区。

  数字游民公社运营负责人王丽介绍,一年半时间来,已累计入住了来自全国各地800多名翻译、设计、策划、程序员、插画师等。

  插画师张胡,是广西南宁一家设计公司的主理人。今年3月,经朋友介绍,他第一次到了安吉,住进了黄杜村的芝林茶场。

  “安静的乡村,到处是天空草地远山树林,鸟虫蛙啼茶田白云……”一周的生活体验,他在朋友圈留下了一段文字,也决定要把远在千里之外的办公室搬到农村。“当然,也有过顾虑,担心乡村的机会比城市里少,但是‘白茶原’的整体规划给了我信心。”他说。

  这几天,张胡正忙着自己在乡村的第一次画展,作品都是这段时间的创作。“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人知道这里,从这个角度讲,我在无形之中也为安吉乡村做了一回免费广告。”他打趣说。

  溪龙乡党委委员肖建峰很认同张胡的说法,在他看来,“数字游民”除了完成工作和学业外,还通过沉浸式的乡村生活体验,为当地发展引人才、找项目、出点子,是乡村振兴的大功臣。

  事实上,“数字游民”大多带着自己的工作和项目而来,乡村自然成为了人才和项目的集聚地,ACDC安吉创意设计中心、商业综合体“树下小白屋”、白茶会客厅、教育基地“达芬奇花园”等一批新业态喷薄而出,人流量节节攀升。据统计,附近乡村假期每日游客量达5000余人次,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

  “我们除了把‘数字游民’作为种子用户,吸引更多人才来乡村,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匹配的工作、生活需求,让他们能够在乡村发展中实现更多社会价值。”李彦漪说,相信在溪龙、在黄杜,很快能看到下一个美国硅谷、日本轻井泽、瑞士蒙特勒这样的世界级乡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实干争先 奋斗有我
   第05版:区县
   第06版:“八八战略”20周年大型融媒体报道
   第08版:实干争先 奋斗有我
黄杜:葳蕤生香神奇叶
要闻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朋友圈 #晒晒我们村的现代化#
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