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熠烨
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暨湖州撤地建市40周年之际,日前,“亲历蝶变”湖州市离退休干部“银领同心向党”正能量活动在湖州老年大学举办。
4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八八战略”指引着湖州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此次活动以故事分享会的形式,通过老同志的亲身经历和独到视角,讲述湖州精彩蝶变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下这场活动,从老同志亲历蝶变的历程中汲取力量、实干争先、接续向前。
探索绿色发展
今年62岁的刘殿魁跑船跑了40多年,在他的记忆里,1992年,上海浦东大开发的时候,湖州到处都是石矿,运黄沙石子的生意非常红火。船到上海还没等卸货,等在码头上的包工老板,就迫不及待把钱扔到船上,生怕这船货被人抢走。当时湖州的矿业及相关产业占到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但1000多家矿山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
2003年,湖州开始陆续关停矿山,决定走一条绿色经济的发展之路。刘殿魁的水运生意也因此被倒逼着需要转型。他想到了去做集装箱的运输,但现实的条件似乎并不允许。
刘殿魁的水运生意是在安吉,安吉地处山区,航道相对狭窄,而且航道走向因受地形影响,弯道较多,转弯半径小,大型船只通行受限。这个时候,湖州决定全面升级长湖申航道,通过集装箱物流,来支撑湖州向绿色经济的转型。
据湖州市港航管理中心退休干部黄义成回忆,就这条航道的施工难度空前,它的改建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总投入资金达到了7.18亿元。
一条通江达海的千吨级航道,终于延伸到了安吉的山区。如今刘殿魁儿子开的集装箱船,装运的都是竹制品、绿色家居等外贸产品,通过水水中转,出口海外。随着长湖申航道的升级,航道沿线一个又一个临港经济带开始集聚,它们成为了湖州绿色产业版图上重要的一个部分,对湖州的GDP贡献率达到了22%。
从“运石子”到“运箱子”,湖州的绿色产品通过这条被称作“中国小莱茵河”的航道通江达海,把生意做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的涅槃重生,见证的正是湖州绿色发展的风雨航程。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今天的湖州正在将高端产业、创新流量更多从摩天大楼导流到绿水青山之中。一个绿色、美丽、富足的湖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脚下。
“千万工程”点亮希望
在安吉梅溪镇红庙村,有家“深蓝计划”咖啡馆,是很多年轻人的打卡点。今年春节假期,这里一天就卖了3000杯咖啡。北京三里屯一家咖啡店的日销也就大概500杯。
“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湖州乡村变化之大令全国瞩目。“美丽乡村”已经成为了湖州的一张金名片。
2010年10月29日,第三届中国美丽乡村节暨中国小镇论坛在安吉县举行。当时在论坛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了安吉县“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示范县”称号。一时间,全省乃至全国来取经的乡村络绎不绝。
据当时就职于安吉县农办的任强军回忆,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效果参差不齐。一些发达的地区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凭借的是雄厚的财力,于是当地国企投资了上亿元进行村庄建设。没想到几年后,因为没人来参与村庄运营,人居环境反而开始倒退。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因为基础弱、底子薄,更是无从下手。
美丽乡村到底怎么建?建成什么样?针对各地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安吉承担起了为全国输出安吉经验的责任。
经过系统调研、反复打磨,安吉把美丽乡村建设的本地特色和全国共性做了科学的融合。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标准,其中包括操作性极强的“36条指标”。
2015年,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成功出台。如今,湖州乡村旅游营收连续7年位列浙江省第1位。
大量年轻人开始在乡村创业,不断推进的新村民计划,正在让湖州的美丽乡村变得更加充满创意和活力,激荡出无限的未来空间。
筑梦长三角
2006年,这一年,湖州即将迎来自己第一条高铁——杭宁高铁。但根据当时分管交通的副市长周杰回忆,当湖州方面最初看到湖州高铁站的设计方案时,并没有感到十分满意。
因为铁道部对地级市高铁站的站房面积规定是1万平方米,所以整个高铁站从站内到站前广场的布局显得非常拥挤,整体的建筑设计方案也缺少湖州特色。
在市委市政府的牵头下,湖州多次奔赴北京,与相关部门协商沟通,提出了高铁站建设的湖州方案。在湖州一次又一次的争取下,铁道部最终不仅同意了湖州提出的方案,还在高铁站的旁边建了长途汽车站,实现了铁路公路交通的“零换乘”。
2013年7月1日杭宁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湖州从此进入高铁时代。但湖州高铁发展的速度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湖州的努力下,湖州市每个县区都有一个高铁站,这种全域有站点的格局,从全国来讲也是屈指可数的。
敢于去想,敢于去干,善于干成,是湖州这座城市一步一步铿锵前行的缩影。
2006年3月,央视举办“中国十大魅力城市”评选活动,据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沙铁勇回忆,湖州在21个城市的提名名单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实属不易。
当时,由著名作家冯骥才、著名学者易中天等13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为湖州写下的颁奖证词是这样的:“世界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文房四宝湖笔的肇源地。傍太湖浩渺烟波、依天目苍山竹海,树市内楼厦林立,观乡间小桥流水。江南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浙江湖州市”。
今年5月20日,湖州召开了“未来大会”。参会人数史无前例达到了1.4万人,众多海内外的人才、企业、高校纷至沓来。包括国家级媒体在内的各类媒体平台,发表了100多篇的报道,全网阅读量达7千万次。
今天,湖州已经由一张“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的城市名片上升成为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城市品牌。弹指一挥20年,这座太湖之滨的城市,在这个伟大战略引领下,正以南来北往的通达、生态魅力的绽放、英才汇聚的力量,在融入长三角的赛道上全力奔跑起来。
为了幸福感
上世纪80年代,湖州经历了特大洪水,经济受损,百姓无法安居。治理太湖,保护家园成了当时一个重大的民生诉求。
1991年11月20日,一个在当时最为庞大的防洪工程体系开始动工建设。
来自太湖边36个乡镇499个村的五万名民众和驻湖部队的千余名战士,组成治水大军,同时向太湖边开拔,一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水利会战拉开帷幕。
为了让参与施工的人能够住宿,沿岸群众主动腾出房子,小点的住十多人,大点的住几十人,最多的一户人家住了上百人。公安、商业、供销、粮食、卫生,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全体动员,安营扎寨。
12月11日,本来30天的工程提前了11天完成。20天的奋战终于形成了旄儿港最终规模的河岸线。在上拦、中固、下梳的科学决策下,在一轮又一轮的持续建设中,湖州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担当创造出了一个奇迹,一个日夜守护着我们家园的庞大防洪工程体系。
去年我市推出媒体监督性栏目《看见》,以“闻风而动,事不过夜”的决心,有效推动城市疑难杂症治理。朝阳街道办事处原副主任张敏敏就见证和参与了去年小区125根废弃电线杆被拔除的过程,她说那是拔掉了“百姓心中的刺”。
回首20载,“八八战略”的践行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湖州百姓的幸福之门。今天的湖州是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是全国最安全、最和谐的城市之一。它有着人间烟火的真实感知,更有着“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悠然闲适、安宁幸福。
编后语
世纪之初的浙江,“八八战略”的号角吹响了一个时代的序曲。我们站在太湖南岸,感受到的是之江大潮的涌动。二十年来那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回响,引领着我们铿锵前行。干在实处无止境,走在前列谋新篇,勇立潮头显担当。这是我们不忘记过去、不辜负将来的共同回答,我们将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续写辉煌,把“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描绘在这一片充满着希望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