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幸福新湖州

——“中国式现代化·不惑湖州”系列综述(六)

  记者  陆晓芬

  变化,每天发生;幸福,油然而生。

  幸福二字,抽象而具体,只有落到生活细微处,方能触摸它的真实纹理和人文质地,感受由内而外的甜蜜。

  站在时间的节点驻足回望——湖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真心诚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让幸福美好生活触手可及,是愿景,更是行动。

  一

  在湖城小西街西岸美术馆。一场撤地建市城市记忆摄影展上,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从老照片中寻找城市曾经的模样,感受城市变迁的幸福。

  “那时候湖城很小,东街、南街、北街和人民路是主干道,我们叫‘蟹墩子’。从老城北大桥过了龙溪港,就算是出城。”老摄影师姜祖威说。

  一代人用他们的方式记录一个时代,光影交错的40年,看得见湖州人迈向美好生活的脚步,听得到一个个平凡梦想落地的声音——

  吴小章被称为“织里童装第一人”。一个个“吴小章”走出村庄,凭着“一根扁担两个包,走南闯北到处跑”的扁担精神,无中生有发展出了童装产业”。今天,25平方公里的“中国童装之都”织里,集聚了45万人就业创业,童装企业超过1.4万家,年产值超过700亿元。

  2004年,安吉余村毅然关停矿山,失业的矿山拖拉机手潘春林办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这一尝试,打开幸福新生活的大门。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91万元上升到1305万元,人均收入从8732元上升到64863元。

  本世纪初,当了40多年渔民的施冬牛“上岸”当起旅游从业人员,在家门口拿着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小孙儿。今天,1.2万渔民结束漂泊,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他们扎根岸上,继续挥洒汗水,辛勤奋斗。

  ……

  这些关系个人命运转折、蕴藏万千家庭变迁的小事,激荡出朵朵时代浪花。

  40年来,从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到“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从“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湖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一组数据令人欣喜:2022年,湖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554元,是2013年28717元的2.1倍,年均增长8.6%。湖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十年缩小,收入接近度居全省前列,群众手头更宽裕,眉头更舒展。

  近年来,湖州共同富裕民众“四感”监测综合评价位居全省首位,实现省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三连冠”,荣获“2022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领跑全省。

  二

  2003年夏天,一封信寄往原湖州日报社,退休教师高达直率发问:“跑了7天,为何办不成到药店配药、申请安装水表交费和退订重复报刊三件小事?”寥寥数语,发人深省,从而在湖州乃至浙江上下引发“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大讨论,催生出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重大变革。

  这项长效机制,湖州已孜孜不倦探索10余年,每年拿出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湖州始终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加速推进民生领域各项改革,一次次把增进民生福祉推向新的起点。

  今天,民生的内涵不断延伸——从新建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到实现老年助餐服务覆盖,从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到创建“美丽小区”和“美丽街巷”……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太湖南岸,一条条稳步上升的曲线,承载着341万湖州人幸福生活——

  这里弱有所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统一,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这里住有所居。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从2005年29.9平方米提高到2022 年的4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从1983年的21.3平方米提高到2022年的68.2平方米。

  这里学有所教。全市现有学校517所,专任教师34063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7.9%,比2012年的50.8%提升17.1个百分点。

  这里病有所医。全面推行“双下沉、两提升”,启动县域内医共体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医共体建设市域全覆盖。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从6589人增至30572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从6040张增至20159张,群众享受家庭医生服务。

  ……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丈量着湖州前行的脚步。

  三

  看不见废弃线杆,让湖州人直呼幸福。

  “废弃线杆矗立街头,谁来‘拔刺’?”吴兴区朝阳街道群众一句撇嘴角的话,让市委、市政府和职能属地干部坐立不安。

  不到7天时间,该街道范围内125根废弃线杆全面清零,半年内,全市共拔除废弃线杆2.5万余根。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撤地建市40年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已超越物质需求,对精神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绝对高水平!没想到在小县城也能欣赏到这么精彩的表演。”看完近3个小时的歌剧《卡门》演出,24岁的德清市民时旻贤意犹未尽。

  每到节假日,德清县大剧院座无虚席,曲终人未散。

  这是湖州精神富有的独特风景。今天,全市共有艺术剧场3个、公共图书馆6个,文化馆6个,全年演出213场、总图书藏量412万册、展览937个、文艺活动4701次,全民健身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一,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34平方米、居全省第一。

  美好生活,还有对更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的追求。乡村治理“余村经验”、镇域治理“织里经验”……在“枫桥经验”带动下,湖州各地因地制宜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经验。目前,湖州已建起37万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平安大姐”“德清嫂”等93个品牌调解组织和专家团队,以及全市3872名调解员和4739名网格员队伍,将矛调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幸福有画面吗?

  推窗能见绿,转角遇到美,大街小巷里,年轻父母带着孩子,中年男子陪伴着花甲父亲,咖啡店里年轻人正在头脑风暴……

  这是城市的温度、群众的光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幸福新湖州
我的酒馆“不打烊”
杭湖锡线(武林头至三里桥) 四改三航道整治工程获批
“剑”指冠军
我市开展特种设备提前检验
全省供应链管理师职业 技能竞赛在湖举行
湖州学院新校园进入土建施工高峰期
在感恩奋进中绘就“富美长兴”精彩篇章
围绕“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建言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