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我省农业与能源先天资源不足,能源消耗大且土地资源紧缺,发展“光伏+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低碳能源的优势结合。
抓住光伏农业机遇,提升农业设施水平。我省城乡发展区域差距较小,但耕地面积有限,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不够先进,发展光伏农业可以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硬件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通过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改造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省级以上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多数针对大型项目,难以顾及乡村大量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光伏电站,可以提升农村电网柔性,消纳光伏产业的产能。
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实现农业集约式发展。我省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在于耕地面积少,通过立体集约式养殖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光伏大棚的空间,提升较贫瘠土壤的利用率;通过光伏电站与农业结合,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高科技农业,可以改良和普及优质农业品种。
提高农光互补项目质量,促进农业技术创新。通过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力;农光互补项目的成功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必须集合各方力量,攻坚克难,实现低碳生态农业的突破。
加强过程管理,提升高科技农业质量。通过发展光伏农业,加强农光互补项目规范,强化农业监督管理;推行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农业光伏项目建设规范,坚持农业光伏用地政策,确保现有农业耕地基本盘不变;推进农光互补项目过程化管理,通过项目组执行落实日常工作,及时解决农业设施建设与生产的冲突和矛盾。
推动技术在地创新,加强农业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加强农业光伏的田间管理、作物生产和光伏组件的科技创新,助推光伏设施农业建设;由农业专家审核项目方案,充分调研光照资源、土地地质、单位产值、产品销售市场等,做到前期工作扎实有据;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光伏企业、国家电网进行农光互补项目跟踪,解决“农光互补”的技术问题;积极探索“农光互补”的浙江经验,推出应用指导手册,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培育产业人才,打造低碳农业产业链。积极培育熟悉农业项目与光伏能源项目的复合型人才,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生产队伍;在此基础上,综合发展项目附加的观光农业、农产品存贮与物流运输业,打通各产业上下游渠道。
(载《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