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周小店

  ○ 沈建平

  前几天买的一瓶酒喝完了,晚饭后,又去了隔壁小区的老周小店。一到,看见他正在整理东西,见我进来,说明天要回一趟老家,去载点货来。

  老周是江苏徐州人,今年五十二岁,中等身材,村子靠近山东。他来这里有近六年,起先在小区的门口卖自家产的苹果,一辆农用货车,夫妻两人,吃住在车上,一车苹果卖上六七天,卖完了再回家去载。

  他家的苹果个大、味甜,价格比水果店便宜,老百姓讲得是实惠,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消费群。去年,为创建文明城市,城管告之这种占道经营的路边滩不允许了,那些老主顾们得知后纷纷为他想办法,大家通过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租了门口的一间车库给他,十几个平方,每年的租金三千多一点。这也属于一种互惠互利,但最开心的还是老周。

  有了固定的落脚点,老周除了卖苹果,把老家的各种农副产品也载了来:大蒜、大葱、生姜、土鸡蛋、鸭蛋、玉米、马铃薯、花生、红枣等,还有自家酿的土烧酒,把一间小屋子放得满满当当。有了店铺,老周还是延续了以往的习惯,每隔一星期到十天,回一趟家,回家载货。

  第一次光顾他的小店,也是在晚饭后,去外面散步,路过时,见屋里有几个居民在买东西。这个店老婆跟我说起过,她常来这里买土鸡蛋,买了鸡蛋,那个老板娘送一小块老姜或一根大葱给她,说都是自家地里种的,老姜大葱烧菜时用得着。捡了便宜,老婆回家总是很开心的样子,说:“这老姜在菜场里要卖九块一斤呢!”

  那天我走进去,见靠墙的货架上放在十几瓶白酒,拿来一看,上写“望母山酒坊”。“望母山”,我想这个名字里面肯定有故事。

  见到我,老周上前来招呼,他叫我老板。“这酒是自家用高粱,加糯米、花生酿制的,喝起来不辣、不凶、不冲头。三十五元一瓶,有四十二度、五十多度两种。”

  说话间,他摸出手机,给我看视频里酿酒的整个过程:淘、拌、蒸、烧、到出酒一目了然。“这是我,这是她。”老周指了指旁边的老婆,“这是我儿子、儿媳”,他指着视频里几个正在忙碌的人,给我介绍着。

  他拿了一瓶,指着酒瓶上“望母山”三个字,“三国时,刘备领兵打仗,他时时牵挂着家里母亲的冷暖安危,一有空,便爬到旁边的小山上,向几十里外的家乡眺望。后人感其忠孝,就把这座山头取名为望母山,老家的山头叫宿娘山。我们那里许多的产品都用望母山作商标。”

  “自古忠孝难两全。这个故事可是第一次听到,有点意思。”我说。

  拿了一瓶,扫码付款。第二天晚餐时喝了一点,甜蜜蜜却不呛喉咙。从那以后,散步路过时,会进去和他聊天,但每次老周经常被手机上的“叮咚”声打断,他不好意思地朝我笑笑,说是他的微信顾客要预订东西,边说边一一回复,并用笔在一本皱巴巴的本子上记录下来。

  我喝酒没有瘾头,一瓶酒要喝上四五天。货架上还剩下三瓶,我想反正要喝,全部拿了下来。付款时,老周一定说只收一百元,说是自己做的,都是老顾客了。我忙不迭地连声道谢。

  临要出门,我说:“现在汽车带货不是很方便吗,你为一点点货,一趟一趟地往家跑,不划算呀!”

  “他哪里只是为了载货,主要还是去看看他的老母亲。”他的老婆在旁边笑着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唯有桂花不负秋
妈妈的靓粥
残荷的风骨
家有猪宝宝
老周小店
见底高秋水(国画)
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