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离开“标”的“本”,也没有离开“本”的“标”,治标是为了治本,治本才能巩固治标的成效,两者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可在实际工作中,却时常存在“治标”多于“治本”的偏差,把“做过了”当“做好了”的现象屡屡上演。比如,环境治理中,有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剥丝抽茧,导致问题反复出现;产业发展上,重眼前利益,缺长久打算,导致转型迭代迟迟没有进展;社会治理中,问题来了,喜欢临时抱佛脚,缺乏相应的完善机制,导致矛盾经常反弹……凡此种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没有带来实质性成效和突破性成果。
为何出现“治标”多于“治本”的偏差,究其原因,无非是短视思维和惰性心理在作祟。因为问题的表征最容易被找到,通过快刀斩乱麻,或是“套公式”地快速答题交卷,往往就能临时解决问题,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要找准病根、进而除根,这样的治本却相对较难,特别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入,难免会有问题蹦出来、难题冒出来、矛盾凸显出来,而且背后的原因不可能单一、纯粹,多数是错综复杂、揉混交织。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存在“治标”多于“治本”的偏差了。但从长远来看,治标不能代替治本,如果不把原因摸清摸透、对症下药,就是陷入治反复、反复治的怪圈。
解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痛点,通优化营商环境的堵点,攻“两山”转化的难点……从湖州近年来的实践来看,在每一个问题面前,靠的都不是一次两次浅尝辄止的“治标”。眼下正处在冲刺“全年红”、谋划新一年的关键时刻,(下转A02版) (紧接第1版)
我们面临的机遇、挑战前所未有。也正因如此,在问题出现之时,需要我们多想一层、想深一层,在判断上识标知本,谋划上盯标瞄本,评价上观标察本,纠正“重治标轻治本”的行为偏差,挤压“治标是本事、治本是后事”的思想空间,让长期性与阶段性目标有机结合,既“勤于治标”,又“善于治本”。唯有如此,才能让一个个美好愿景更加清晰可感。
(童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