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根林
故乡是个典型的江南小镇,小桥流水,船影婆娑。尤其是那些乡村的湖泊与河流,如织如网,纵横交错。农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叶扁舟,作为日常出行和劳作的伙伴。与正式的航船相比,自有其不同的韵味。
母亲的老家在南庄,位于原来的戴山乡,是一个以水田为主的地方,主要种植水稻。年少时,我们与农村的亲戚常有往来。每次母亲下乡,看望外婆,走亲访友,都会带着我们兄妹一同前往。那时去乡下没有汽车,交通只能依赖航船。虽然坐船有时会有些晕眩,但每次欢呼雀跃跳上船只,随着船儿轻轻摇晃,望着清澈的河水,心中便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记得每次乘船,都要走很远的路。我们家住在西门,从西门到北门,有很长一段路,大约五公里。由于没有公交车,我们只能从早晨八九点钟就开始步行。北门航船码头附近热闹非凡,因为那是东乡农民进城的必经之路,形成了一条繁华的街道,叫做北街。北街上商铺林立,各种小贩络绎不绝,货物交易繁忙,人来人往。杂货店、粮油店、生活用品店、茶馆、酒楼等应有尽有。印象深刻的是,码头停靠着许多船只,它们通常在中午12点左右起航,开往东乡各乡镇的码头。船只的行程一般在两到三小时之内,沿途有许多小码头可以停靠上岸。如果要去更远的南浔、双林、菱湖等地,就只能乘坐轮船了。
北门有两个航船码头,一个是潘公桥码头,另一个在牛舌头码头。这两个码头相距不远,但船只的航向却有所不同。潘公桥码头的船只沿运河向东行驶,如前往八里店、升山等地。而另一条航线则是通往太湖方向,如白雀、塘甸,戴山等地。这两个方向的船只我都坐过,因为无论哪个方向的船只,都可以在中途上岸去南庄外婆家。通常,我更喜欢从牛舌头码头乘船,因为从那里上船的船只,可以在八里店上岸,然后步行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南庄,从路程上来看,这样比较近便。
乘船的人都是相近地方的人,同乘一条船,互相之间多是相识或亲戚,为此船上比较热闹。为了解闷,大人们有时会唱悠扬的渔歌,或讲民间的故事、有趣的笑话,或相互交换物品。小孩们也嬉戏玩耍,尽情享受童年的乐趣。只是有时玩疯了,会受到大人们指责。为此,妈妈总是让我乖乖地坐着。静默中,船隆隆行驶,我不时偷偷从舷窗往外望,只见河面上有许多船,船尾的人摇着长长的橹,在水面上左撇右撇,身影晃动。时有风吹进来,爽爽的感觉。我心里想着河中的小鱼小虾,逃向哪里,会被打着吗?……那些纯真无邪的时光,都随着船只的荡漾而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很多年后,乡村都修建了公路,乘坐的航船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这些年,它们却以另一种形式再次出现:许多地方将航船改造成了更为精致的小船。乘坐小船,只为休闲旅游体验。船只,仿佛穿越了时空,重新驶向那烟雨蒙蒙、水波荡漾的年代与“江南水乡”意境。但对于我们这些曾有“水乡船上度童年”的人来说,它们承载着难以忘怀的情感。船只在河面上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宛如一位优雅的舞者,在时光的舞台上翩翩起舞。那弧线,仿佛诉说着传奇的故事,引领着人们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