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之路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对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作出总体安排。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应急管理系统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全面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的强大力量和实际成效,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之路。

  深刻认识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的逻辑必然。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新征程上,我们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的领会把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牢牢树立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个观念。这个观念一定要非常明确、非常强烈、非常坚定。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不能放松,要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把重大风险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守土有责,敢于担当,完善体制,严格监管,让人民群众安心放心。我们要站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我为群众办实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初心使命,围绕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结合实际,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为人民提供便利、解决困难、传递温暖,不断提高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把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最大实事,从服务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智慧和力量。

  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事业新局面。一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关注更多、期待更高,诸如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事故灾害抢险救援、公众安全维护等方面。每次事故发生,都会成为网络舆情焦点,掀起民众对安全问题的拷问,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公众对安全有着很强的需求。公共安全连接着千家万户,应急管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统筹发展和安全问题,事关各项国家事业发展,事关全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准确把握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把发展作为安全的基础,把安全作为发展的条件,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二是坚持应急队伍建设,推动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目标是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广泛的公共安全保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于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立提供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的应急救援队伍。这为社会各界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给予了有力支撑,为更好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进一步推动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再一方面,加强应急铁军队伍建设,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对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跨领域协调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各要素协同联动效应,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前后衔接的新格局。三是坚持基础应急保障建设,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一直备受关注。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明确了提升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指挥、安全风险防范、应急救援队伍实战、应急处置、应急管理支撑保障等五大能力,并作出针对性的部署安排。基层应急管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积极推进基础应急保障建设,筑牢应急管理的基层防线。要强化基层应急统筹协调能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及时有力有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要健全基层应急保障机制,加大基础性投入,加大对基层应急管理的经费、技术、设备等全方面支持力度,配齐配强应急救援力量,构建规范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要加大基层应急教育培训,普及防灾减灾常识,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形成全民懂安全、要安全、会安全的良好氛围。同时,坚持分类分级、常态化开展综合应急演练,锤炼公众在突发事件中的实战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深化绿色财政改革 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之路
打造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品牌 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以文艺力量庚续传承千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