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湖州市文联党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委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推动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聚焦“最江南”这一关键词,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文艺力量。
深挖“最江南”的文化底蕴,找到当代价值。实践证明,创作推出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践行“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文艺工作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湖州有5000年的文明史、近2300年的建置史,灿若星河的名人巨匠、富甲一方的商贾传奇,“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历史辉煌都是湖州曾经“最江南”的证明,也是当今湖州复兴“最江南”的发力点。一是传承鲜活丰富的湖派文化。以“8+N”系列历史文化名人品牌打造工程为牵引,深入挖掘“书画湖州”人文底蕴,办好“赵孟頫杯”全国书法篆刻展、吴昌硕全国艺术大展、徐迟报告文学奖、沈尹默散文诗奖等名人奖项展赛,实现“名家效应”和“最江南”文化底蕴的双向赋能。二是擦亮立体多元的文艺品牌。努力提升“最‘艺’是湖州”文艺品牌引领力,积极引进更多国家级、省级重点文艺项目落户湖州,持续办好地域标识度高、全国影响力大的品牌赛事,把文化自信的底气灌注到艺术创作中,推动文化艺术转化为文化产品,让更多人透过湖州这扇窗口,写好浙江故事、传播中国故事。
打造“最江南”的文化窗口,创作时代精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在中国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都有标志性的文艺作品激荡人心、引领风尚,都有响亮的文艺声音振聋发聩、激浊扬清。一是突出创作主题性。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重要节点,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重大题材文艺精品创作工程”,联合中国摄协举办“镜头聚焦乡村振兴、影像赋能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影像创作主题摄影展,持续擦亮生态文明看湖州的鲜明标识。二是突出创作联合性。建立文艺专家资源库、文艺作品项目库,打破各艺术门类的创作壁垒,探索构建资源共享、跨界融合、联合攻关、转换畅通、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与浙江文学院、西泠印社、浙江画院、浙江省油画院等单位的合作,灵活采取委托创作、集成创作、征集创作、联合创作等“外引借智”形式,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三是突出创作转化性。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促进“文艺+科技”赋能发展,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载体,积极打通转换渠道,搭建交流推介平台,推动已有优秀文艺作品多渠道转化、多样化呈现,实现“二次创作”。
培育“最江南”的文艺队伍,激发文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指明了努力方向。无论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是文艺精品的打造,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文艺人才。一是鼎力推举“文艺领军人才”。深入实施文艺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依托“莫干山艺术村落”等全市艺术家村落平台,持续引进全国文艺名家驻点创作;推动湖州籍文艺名家回归、回流,再造湖州籍文艺名家资源优势。二是倾力扶持“文艺骨干人才”。提升优化南太湖文艺人才培养“新峰计划”,推动各艺术门类引导中青年文艺骨干承担重点项目、冲击重要奖项、参与重要展演,办好莫干山文学周、浙江省“南太湖”影像工作坊,让青年文艺人才成为湖州文艺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三是着力培养“文艺新兴人才”。加快组建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市文艺两新发展促进会,切实发挥“文艺两新”在助推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的赋能作用。
传播“最江南”的生活美学,创新惠民方式。高扬人民性的伟大旗帜,是我们党领导百年文艺最鲜明的主张,也是新时代以来备受好评的文艺作品最响亮的回答。一是拓展文艺供给新阵地。力争2025年底前建成市级艺术乡建特色村100个、市级文艺创作实践点100个,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艺术长廊,打通文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提升文艺赋能新质效。发挥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136名“文艺村长”的主体作用,探索“地校共建”“乡村艺校”等模式,推出百姓能参与、素人都出彩的大众活动,打造去同质化、有生命力的“文艺+”新业态。三是打造文艺服务新品牌。将“艺术乡建”作为“强基工程”载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依托,合力培育有亮点、有特色、有影响、有实效的文艺实践项目,打造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文艺志愿服务“湖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