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 璐
这两天,大部分人都已经回归工作岗位,有人元气满满,也有人心不在焉,仿佛休假完了,人更加累了,提不起一点精神,甚至有一些人还出现了心理上的不适感。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我市多家医院的相关科室后发现,这很可能是得了“节后综合征”,而其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暴饮暴食者更易“中招”
“假期里暴饮暴食之后,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肠胃负担重、消化不良,导致腹胀、腹痛、恶心、腹泻等症状。”2月5日中午,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病区,主任刘江告诉记者,肠胃紊乱也是“节后综合征”的一种表现,每年节后上班都会有一些这样的患者。
这类患者往往节日期间饮食不太节制,三餐也不规律,上班日临近就开始出现情绪低落、胃口变差等情况,相比于胃肠的问题,更多是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引起了胃肠功能的紊乱。
“大部分人通过规律作息和清淡饮食就能调节好,少数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介入治疗。”刘江介绍,一般来说,“节后综合征”更容易在节日期间过量饮酒者、暴饮暴食者、过度兴奋者、过度疲劳者、旅行奔波者、通宵熬夜者等群体中出现。而且不只是春节假期后,“十一”“五一”等长假结束,也有少部分人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按照以往来看,元宵节前,有一部分人的饮食可能还是会以大量饮酒、大量进食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等为主,这都可能引起肠胃不适。”刘江建议,最好的预防方法还是在饮食上有所节制,荤素搭配,不要随意加重肠胃的负担,尤其是既往有相关病史的患者更要注意。
儿童也有“节后综合征”
2月4日上午,佳佳妈妈带佳佳来市妇幼保健院发育行为门诊就诊,说孩子最近入睡困难,写寒假作业拖拖拉拉,错误率特别高,还总是抱怨这个春节根本没玩够。
看诊的是副主任医师李辉,他仔细询问了佳佳的日常情况,发现放寒假以来,孩子经常晚睡晚起,频繁地走亲访友、外出旅游,也没有合理规划学习时间,还高度依赖电子产品等。
“脱离学习状态太久了,现在想让她收心,从轻松玩耍切换到学习状态,孩子自然就有了逃避心理,进而出现了这一系列的症状。”李辉解释,这是儿童“节后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主要表现为在节日后出现的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当然,不同孩子的表现也会不一样,有些孩子会出现烦躁情绪、沉迷电子产品、食欲下降、白天嗜睡等。
他建议,春节假期可以给孩子适当放松,但不能过度,要适当安排学习时间,多一些户外活动,作息尽可能规律。饮食上,不要让孩子摄入过多零食或甜食,清淡均衡的饮食更适合孩子,尤其避免高糖高脂食品。
李辉提醒,若孩子情绪低落的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躯体化反应,如头痛、腹痛,需警惕潜在焦虑或抑郁倾向,建议要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
应对儿童“节后综合征”的关键在于“过渡”与“共情”,提前给孩子3至5天的过渡期逐步调整,而非强制改变。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理解他们的诉求,多一些倾听,少一些责骂。
“节后综合征”并非疾病
“‘节后综合征’并非疾病,而是由负面情绪导致身体功能紊乱的一组症候群,大多数情况下,症状会在假期结束后一周左右得到缓解。”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宋国华告诉记者,“节后综合征”的症状可以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症状,比如出现胃肠道、内分泌或心脑血管系统的症状。心理症状,常有负面情绪和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形出现。
宋国华表示,如果出现“节后综合征”,也不用太担心,积极调整,避免暂时性的身体失衡发展成持久性的危害是关键。比如逐步恢复有规律的作息,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多喝白开水,多吃蔬菜水果,以利于胃肠功能的调整。
“适当增加运动量,比如慢跑或快走,多做伸展运动,让自己身心动起来,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调整。”宋医生建议,
宋国华特别提醒,老年人的“节后综合征”也值得关注。尤其是一些留守在家的父母,作为子女要多和他们联系,提醒他们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出去户外走走等。让父母逐渐适应子女不在身边的生活,减少因此产生的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