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电商专供”暗藏价格陷阱

  实体款、电商款、专供款,为什么“永远买不到主播手里那一款”?近年来,很多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发现同一个品牌同一款商品却出现了不同的“分身”,并且价格、质量都有所区别,如此“套路”令人迷惑也让消费体验打折。

  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在线购物平台上特有的商品款式即“电商款”,心照不宣地成为平台和商家低价竞争的秘密。经常网购的朋友都比较熟悉这些“操作”:有的线上型号实体店“查无此货”,有的各平台间相同款式型号却各不相同,有的电商专供款质量参差不齐……因此,虽然某些商品价格可能看起来更低,但由于定价的不透明、质量的不稳定,使得商品是不是真的便宜,还得打一个问号。

  某种程度上,消费者强调“货比三家”指的是比较性价比,并非单纯的价格。考虑到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定价策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同款同价”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商品,但这不能构成“电商专供”随意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比价权的理由。“电商专供”等促销手段,固然可能带来一波短期流量,但长期来看,不利于消费者建立品牌认可度和忠实度,更可能影响消费信心、扰乱市场秩序。

  不难发现,“电商专供”中的价格陷阱,既有商家“冲量”的直接原因,也离不开平台大打“价格战”,竞相喊出“全网最低价”的推波助澜。另外,直播带货等模式的方兴未艾,更是为各种“电商专供”“直播间专供”打开了新的空间。然而,如果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和性价比,一味通过“专供”“特供”打价格牌,舍本逐末,最终将被明智的消费者所抛弃。

  从更大层面来看,“电商款”还能卖多久,跟“价格战”还会打多久息息相关。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其中平台和电商企业无疑也是重要方面。今年以来,多部门对此进一步表态,比如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将从促进平台规则公平透明、降低平台内商户成本负担、净化直播电商行业生态等方面着力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凡此种种,意味着搞“渠道壁垒”,打着“电商专供”旗号,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或将被纳入整治范围。

  此外,“线下专供”,线上难以兑现优惠,“平台专供”,营造虚假比价等套路,也值得警惕。有必要对不同平台间、线上线下间刻意制造的“虚假低价”进行整治,引导平台和企业如实透明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价格、性能、质量等信息,避免消费者被“专供”“比价”“破价”等障眼法蒙蔽,营造更加令人放心的消费环境。

  (陆夷,载《南方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人生,要有“退一步”的勇气
流汗的体育课才不会流于形式
他们共有的名字叫“创新”
警惕AI造假乱象
再打一份“工”
“加价选座”岂能成为生财之道
别让“电商专供”暗藏价格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