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庭楠
“千万工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由点及面、有序推进、逐步升级,20多年如一日、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实现从“环境革命”到“乡村蝶变”。“千万工程”不仅改变了乡村整体风貌,重塑了乡村的生态底色,同时提升了万千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千万工程”为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夯实基础,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其理论与实践价值非常值得总结。
主要做法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有效激活乡村价值。“千万工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突破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对农村开展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基础工程,提升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唤醒乡村沉睡的生态资本。如:长兴的顾渚村从曾经的穷山村成为如今的“上海村”,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人居环境,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催生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绿色经济,实现生态资源向财富的转化,有力地激活乡村价值。
挖掘乡村传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传统村落保护、非遗传承与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让乡土文化成为差异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文化IP打造,既留住乡愁记忆,又创造经济价值,形成“文化自信—产业增值—村民共富”的良性循环。如:长兴石泉村通过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科学规划农文旅融合发展,以乡土文化助力强村富民,成为保护与利用并重、宜居与发展兼容的历史文化古村落,有力激发了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
搭建要素回流平台,激发乡村产业活力。“千万工程”始终致力于农民增收,增收的动力来自于乡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需要相关发展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千万工程”正是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让“绿水青山”的优势重回乡村,使其成为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的吸引点,让乡村成为产业发展的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一业一特”的乡村比较优势,有力激发乡村产业活力。
机制分析
“千万工程”助力土地制度的改革,释放宅基地发展潜力。“千万工程”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力激发宅基地的发展潜力,通过出租、入股或合股的模式,把村民手上空闲的宅基地利用下来。例如:李家巷镇刘家渡村的“宅基地入股”模式和泗安镇师姑岗村的“田园综合体”,通过把村民空闲的旧宅改造成民宿或者文旅节点,通过这种模式,村民不仅能得到租金收益,还能享受集体分红。
“千万工程”催化要素向乡村回流,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千万工程”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通过前期规划,后期从实际出发,根据各村资源禀赋,逐步发展各个特色产业。“千万工程”挖掘出乡村特有的资源禀赋,打造乡村差异化发展模式,有效吸引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乡村回流聚集,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同时促进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数字化建设,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千万工程”推动乡村加快数字化建设,以数字化改革全面推动未来乡村迭代升级,不断补齐乡村数字化发展短板。通过加强乡村数字化建设,实现全域智慧互联、整体智治,不仅带动农民的数字消费,而且推动乡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赋能“千万工程”,通过建设未来乡村,打造共同富裕基本单元,以未来乡村赋能共同富裕。如煤山镇东风村村书记开通电商直播,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乡村数字化建设为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千万工程”注重乡村传统文化发展,推进精神与物质共同富裕。“千万工程”将乡村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通过乡村优秀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精神与物质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一直以来,“千万工程”在乡村发展中始终注重对乡村文化加强保护利用,通过激发传统文化助推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文化底蕴在乡村发展中发挥作用,让乡村既能留下乡愁,又能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让村民能享受到精神和物质都富足的美好生活。
几点启示
“千万工程”始终坚持“循序渐进发展”的原则。“千万工程”之所以成效显著,从群众身边最有感触的领域入手,由简到难,逐步推进,久久为功,不断迭代,20多年磨一剑。从“千村示范”到“万村振兴”,再到“全域共富”,体现“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全域推广”的循序渐进式逻辑。“千万工程”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富,实效不断突显,成果不断放大,真正体现了从环境改善到产业兴旺再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序推进和与时俱进。
“千万工程”始终遵循着“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导向。实践已经证明,只有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兼顾多方面因素,注重多目标平衡,才能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借鉴“千万工程”经验,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将顶层设计的“大写意”转化为因地制宜的“工笔画”,让共同富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千万工程”始终遵循着“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的协同机制。“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战略布局在推进实施进程中,注重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多元协助的合作机制。通过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千万工程”把群众的认可度作为第一评价标准,强化党建引领,通过村民参与机制,才能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政府搭台、村民唱戏”的协同共进的良性互动。
(作者为长兴县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