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福民
会馆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社会组织形式,起源于明初,盛行于清代,主要由同乡或同业人士组成,旨在联络乡情,互助合作,维护利益。会馆不仅是商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场所,尤其在商业繁荣昌盛的地区,会馆的作用尤其突出。
南浔地处太湖南岸富饶的杭嘉湖平原,运河頔塘与东苕溪支流浔溪交汇处,北接苏州,南抵杭州。全境水网密布,交通便利,船只可直达上海。南浔自古以来便是商贸重镇,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古镇丝行埭丝商店铺林立,被称为江南丝业“华尔街”,“辑里湖丝”因质地极佳而成为皇家御用贡品,更远销欧美。晚清时南浔丝商垄断了上海生丝出口的七成,诞生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集团。财富聚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帮,会馆则成为贸易网络关键的节点,各地商船在此停泊,导致甬商、闽商、徽商等大商帮纷纷设馆,形成了“一镇聚八方”的奇观。丝绸贸易带动了人口流动,外来商人、匠人、文人涌入,会馆不仅提供食宿,还举办祭祀,公演地方戏,以缓解乡愁和维系文化认同。近代南浔有史记载的会馆有宁绍会馆、新安会馆、福建会馆、金陵会馆、丝业会馆和商业会馆。
宁绍会馆,由宁波和绍兴商人、匠人、文人自筹资金建造。主要服务于来自宁绍地区的商人、匠人和文人,是集会、议事、祭祀、临时停柩的场所,为当地最大的同乡会馆。它位于古镇北栅下壩村,今古溇港新开河北岸。会馆建于嘉庆中期,1808年至1812年间,咸丰时太平军占南浔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重建,光绪十六年(1890)扩建。会馆占地近十亩,建筑座北朝南,四埭进深,正中大门,两侧边门,门上部即为带屋顶的戏台,台向北,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甚为壮观。凡逢重大传统节日和集会,三门洞开所邀戏班连演数日热闹非凡;进门广场开阔,中间青石板甬道直通议事大厅,大厅高大敞亮厅前四株高大挺拔广玉兰覆盖广场;三进大厅略低红白事用兼作客厅,东西辅房为客房、厨房、茶房(会客室)、厕所等;最后一进一个大天井后为“厝所”,面积甚大建筑,简陋粗糙,是临时停放灵柩的地方。那时同乡过世,灵柩暂停厝所,待来年扶柩归乡安葬。然而,因战乱、灾荒和家庭变故等原因,一些灵柩始终回不了家乡而留在厝所和义庄,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宁绍会馆、金陵会馆和师善堂尚存无主灵柩数百具;会馆围墙外零星土地属馆产,可种营生和养殖。会馆于1952年因运河頔塘改道而被拆除。
新安会馆,又称徽州会馆,是明清徽商在南浔建立的同乡组织,由徽州(古称新安郡)商人集资兴建的会所,主要服务于往来南浔的徽商群体。徽商以经营盐业、典当、茶叶、木材著称,南浔作为江南丝业重镇吸引了大批徽商参与丝绸贸易、金融汇兑等业务,最为突出是“四象”之一的张家(张静江、张石铭祖上),主营盐业、丝业和古董。据地方志记载,会馆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南浔最早的会馆之一,比宁绍会馆、丝业会馆更为古老。大厅名曰:遵义堂,又供朱文公(朱熹)神位,后另立文公祠。会馆位于南栅莲界弄和余祥弄底,今环卫新村附近。清道光十一年(1831)扩建,道光十六年在醋坊桥竹园头别置厝所,咸丰年间都毁于太平军战乱,同治四年(1865)重建,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次战乱已成一片废墟。
金陵会馆,位于南栅广胜桥,俗名王家桥东北,邻近嘉应庙(土地堂),今虹阳花园一带。会馆由南京籍的绸缎商于乾隆中期筹资兴建,主要服务于往来于南浔的南京商人。南京旧称金陵自古以来是江南织造中心,金陵商人将云锦、宁绸等高等织造产品引入南浔,与本地的“辑里湖丝”形成产业链互补,推动长江下游贸易的完善。会馆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五年(1866)重建,后在光绪十一年(1885)又置厝所。上世纪五十年代与嘉应庙同被环卫所征用,今嘉应庙部分已修复,而金陵会馆已不复存在。
福建会馆,即闽公所。位于南栅陈家墩,今人瑞路望津桥东南。福建商帮筹资于道光十年(1830)兴建。当年上海还未开埠,福建商人从南浔釆购生丝经福州、泉州港口转销东南亚,同时输入闽茶、木材和漆器。会馆毁于咸丰年间太平军战乱,一直未重建。2015年有关方面清理陈家墩河道时出土“闽商会馆”残碑,碑文载“道光十年闽商林氏等立”。陈家墩曾存“天后宫”残迹是信奉妈祖的庙宇与闽商的信仰吻合,1950年残迹被拆除。据说南浔档案馆收蔵“林氏船运账册”,纪录闽商林氏从南浔运丝至泉州港口的细节。
丝业会馆,即丝业公所。同治四年(1865)春,丝商庄祖绶、李桂馨、吴铁江、华铭轩等禀请浙江藩司批准设立,以收解捐税、维护丝商为职责。假南栅广惠宫北隙地建屋三楹为办公之所,公举董事聘用司事经理有关具体事项。公所经费按出口丝包酌提若干应用于开支。光绪二十六年(1900),董事庄观文、闵次颜等公议在原会所北首购地五亩,扩建会馆,至宣统二年(1910)开工,落成于民国元年(1912),共费白银八万余两,约合十一万银圆。会馆位于南东街90—91号,广惠宫北,是丝业公会办公、议事的地方。主体建筑议事大厅“端义堂”,面阔三间,通高15米,台阶四柱为整块正方形条石,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为全镇最高大宽敞的大厅,当年可设宴54桌。每年四月公所在此举行蚕王会,丝业从业人员数百人欢聚一堂,共商丝业大计。大厅两侧为西式洋房,厅后花园,会馆内设丝业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为学校所用。现今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一旅游景点对公众开放。
商业会馆,南浔商会办公和议事之所。南浔以丝而兴,商贾云集,行业齐全,全镇以丝业为主的商界急需成立服务于商业利益的统一社会组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南浔商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商业组织之一,其诞生背景与南浔丝业的鼎盛密切相关。首先经济发展需求。自上海开埠以来,晚清时的“辑里湖丝”垄断了上海生丝出口的七成,极需统一协调产销维护行业利益;其次清政府1904年颁布“商会简明章程”,鼓励各地成立商会以振兴商务;其三本地丝商与徽商、甬商等外来商帮需联合应对国际贸易的竞争。商会的首任“总理”为“八牛”之一的丝业巨贾周庆云。会所刚开始设在丝业会馆内,很快制订“南浔商会章程”,推动南浔生丝参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创办“南浔商报”协调抵制日丝倾销。1937年南浔沦陷,商会活动停滞,抗战胜利后短暂恢复,1949年解散。1924年,南浔商会在南西街广惠桥堍南,购得曹姓宅基地建新公所,费银三万多银圆。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大门两侧耳房数间,为门房及会客用。进门一水门汀(水泥)天井,四株广玉兰参天,左侧办公所在,右侧走廊;中间上台阶则为面阔五间的议事大厅,水门汀地面,落地长窗,前有长廊;大厅后一小天井植桂树、茶花,香飘满屋;三进为两层楼房,二楼东西两面开窗十分敞亮。整座建筑中西合璧,既有民国时期风格,又具西式楼层结构,大气而精致。1926年落成,南浔沦陷后曾为日军驻浔守备队,抗战胜利后为国民政府南浔区公所。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南浔区分委和区人民政府驻所,1951年为第三野战军第二医院(九九医院)所用,后为南浔镇人民政府办公场所。现为湖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挂牌“南浔辑里湖丝馆”对公众开放。
古镇南浔的会馆是刻在青砖黛瓦上的商业文明史。真正的“江南形象”,不仅是小桥、流水、人家,更是开放包容的商道智慧。当你迈入现存的丝业会馆和商业会馆,不仅是回忆,更是向往水乡古镇的未来和方向。